应对矛盾凸显期 惟有深化社会经济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 07:14 东方早报 | |||||||||
早报首席评论员 李巨微 十六届五中全会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一大议题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我们建议公众高度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所形成的决定,最直接的理由是其与社会各阶层具体利益密切相关。
“十一五规划”把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纳入了规划范围。在一定意义上,《建议》将集中体现执政党对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在部分社会、经济关系失衡,已进入“矛盾凸显期”背景下,《建议》及“十一五规划”必然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经济改革内容,公众对之加以了解、把握,首先有益于个人行为选择,进而有利于集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经济社会朝正确方向发展。 依据已透露的信息,《建议》对中国现阶段国情有全面的认识,所提出经济社会下阶段发展框架可概括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平衡社会与经济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获得新动力,化解已集中呈现并日益尖锐化的矛盾。这一路径设计可谓切中时弊,总体取向是正确的,着力点选择也是准确的。 从问题切入,通过解决问题推动事物发展、进步是有效方式。但是,要让这样的努力不打折扣,前提是必须正视问题的深层次成因所在。“十一五规划”要应对一系列问题,“矛盾凸显期”概念形象地描述了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而化解矛盾,首先需要认清矛盾的根源。 就经济状况而言,由于国内市场化改革进程与世界经济分工浪潮吻合,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但“中国制造”长期无法升级,至今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对跨国公司实施超国民待遇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中国经济向国际市场输送着巨额利益,自身真正占有所创造财富的比例却严重低微。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内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加剧等社会问题成因。 那么,“中国制造”需改变的现实是否该归因于企业主体机会主义倾向呢?显然,问题根源出在制度层面。一个简单例证是,在国内不少地区,在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和保驾企业营运以获得税收两者之间,政府部门普遍选择后者。 为提高“中国制造”增进社会财富水平,“十一五规划”可能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这同样需要制度保障。经济史证明,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诞生,原因在于有大批技术发明运用于生产,而技术发明得以成批涌现,又在于有建立在私人产权不可侵犯观念上的严密专利制度支持。因此,参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验,要实现提升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目标,就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把保护私人产权内化为一种本能。 针对“矛盾凸显期”亟待化解的问题,“十一五规划”可能把包括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事项的“改革规划”列为重点内容。这些事项改革的总体原则和节点目标值得拭目以待。无疑,经济改革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所有企业主体平等竞争。只有破除形形色色机会主义行为及国有垄断企业特权,市场主体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土壤。而社会改革当务之急在于迅速扭转弱势阶层利益受损状况。现阶段,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在财政收入分配上做出安排。构建和谐社会理当消除弱势群体,而做到此点,前提是让所有社会拥有有效主张自身利益的权力。 概括地说,以“十一五规划”为载体,中国经济社会将再次踏上“以改革促发展”路径。与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本轮改革所面对障碍要大得多。但一系列矛盾形成倒逼之势,惟有深化社会、经济改革才能应对,现实需要有望推动改革向深水区进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