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出现地主不可怕 农地私有化势在必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0:59 《财经时报》

  土地抛荒,发生在人稠地少的中国,令许多人百思不解。

  所谓土地抛荒,是指在正常的市场均衡价格下必定会得到耕种的土地,而不是本来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劣质耕地。为什么农民会将好好的耕地抛荒呢?如果农民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产权,他们至少可以将土地出租,甚至可以卖掉土地。所以土地抛荒必定有非市场因素在起作用。

  恰恰是,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这说明,实行土地私有化不单是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也是出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推进中国城市化,以及让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中去的要求。

  扩大经营规模并非不可能当年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目标是村社的公共土地(commons),因为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名义上属村社共有,人人可以使用,因而成为强势群体侵吞的目标。已经明确划定所有权的土地,并没有成为圈地运动的主要对象。

  这说明,如果土地的所有权明确划定,侵权就难得多。中国越演越烈的圈地运动,恰恰是因为土地的集体所有。村社所有,村干部事实上具有很大的支配权,也就便利了政府官员和

开发商侵吞农地。

  在传统社会里,因为缺乏非农就业机会,农村人口不但无法移出,反而日见增长,加上中国平分祖产的遗产制度,土地自然难以集中。

  不过,在当代条件下,由于非农部门迅速扩张,产值已经占了GDP的绝大部分,在非农部门工作的人的平均收入远远高于务农的平均收入。在这种新的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口正在移出农村。给以时间,农村人口的大部分最终是能移出农业部门的。

  例如日本以弹丸之地和密集的人口,照样实现由农业社会进入高度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19世纪中期左右访问过日本的西方学者大多对其农村人口过剩问题十分悲观,但事实证明他们是错的。

  中国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虽然永远不可能达到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但在土地私有制下,随着农民的逐渐移出,户均土地规模可有相当程度的扩大应无疑问。

  出现地主不可怕。我们现在已经承认了在工商业中,确实有善于

理财者,因而宪法承认了他们可以拥有企业、商店,可以雇工经营。说来也是公平的,既然公有制解决不了就业和收入问题,放手让民营企业家各显神通,是明智之举。

  同样的道理,照理应该运用到农村地区。然而,在农村地区,却不准农民拥有土地,因而对土地有经营才能的农民,也就无法拥有和扩大土地,理由是怕产生新的地主、新的佃农和新的雇工。

  殊不知,在市场经济下所谓地主,大多是因为善于经营土地,才能逐渐扩大对土地的所有权。

  不准地主出现,便使农村地区得不到企业家精神本来可以带来的各种好处。这种做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这也是和城市地区的政策相矛盾的,反映出对农民的歧视和双重标准。

  对土地私有化的讨论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有人认为土地私有和交由市场配置必然导致土地零细化,因而导致配置无效。实际上,资源的最优配置应该反映国情。在中国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的情况下,让劳动尽可能接近土地,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农场规模的扩大,应随农村劳动力的逐渐转移而通过市场的交易自然扩大。

  如果说,好的私有化是有条件的,那么我们要做到的便是把这些必要条件找出来,而不是把私有化否定掉。

  确定所有权才能谈产权农地私有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充分条件。很少有人会说只要实行土地私有制,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真正的问题是承认不承认土地所有制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条件。

  因为在实行土地私有制的一些国家里,还存在农民的贫困问题,就说土地私有制是不必要的?

  事实是,没有一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是实行农地的村社所有或国有的。而实行过土地公有,或现在若仍在实行土地公有的地方,例如当年的中国,现在的朝鲜,农业问题比实行土地私有的国家来说多得多。

  在发达国家,所有权的问题早已解决,由于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交换的内在要求,他们发现所有权又可以分割成各种产权,在不放弃所有权的前提下,各种产权可以灵活地进入市场交换,使交换双方均能获利。所以在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化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西方大量交换的反而是各种产权。

  在中国,提倡农地私有化的人,是决不会去排斥对各种派生而来的土地产权的保护。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学者将所有权和产权人为对立,认为只要注意产权便可,如果注意所有权,便不得要领。

  这种说法似乎表明,所有权相对产权来说,不是问题的关键。这好比说,既然由石油派生出许许多多的石油产品才是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日常交对象,所以石油的所有权是不重要的,我们只要关心石油的衍生产品的产权便可,否则便不得要领。这种说法,显然大家不会同意。同样,在农地私有制没有确立的地方,也是无法用土地的其他产权来代替的。

    (作者文贯中 著名经济学家、美国三一学院经济学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