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黄金周陷入棘轮效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0:22 中国经济周刊

  黄金周又来了。当许多人盘算着到哪里旅游,山水之间修整身心时,往往做着最苦最累基础工作的低收入者却只有在高昂的车费、飞涨的门票中“望旅兴叹”。那么,黄金周究竟是谁的黄金周?它在拉动GDP时,又会为人们特别是低收者带来什么?

  ★文/东方愚

  国庆长假又来了。许多人的旅游好梦刚开始就夭折了,是啊,想起拥挤的人群、高昂的车费……仍要旅游度过黄金周确实是要有一定勇气的。仔细数来,这两年的五一、十一长假的确是越来越郁闷,花的钱不少,心情却好不起来。旅游价格的上涨让人郁闷,一些旅游景点的“糊弄情结”让我们很受伤。以至于长假过后,我们内心还隐隐伤痛。

  但大多数人仿佛已越来越坦然。“习惯了就好了”—这是一位朋友对黄金周人多价高的态度,也是大部分人对旅游的惯性思维。甚至大街上随便一个人都会觉得“僧多粥少导致粥价上涨”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然而笔者认为,在黄金周多方利益博弈过程当中,“习惯了就好了”正是人们利益受损的罪魁,更是漠视低收入者窘境的祸首。

  拿旅游价格上涨的事儿来说吧。黄金周期间,机票上涨,你能接受,门票上涨,你能接受。许多价格都在逐年“螺旋式上升”,你也默认了。仿佛对于一个理性的旅游人来说,不能因为千儿八百的事,影响了自己整个长假的心情,用时髦的经济学术语来讲,旅游价格虽然涨了一些,但我们的“机会成本”还是挺低的。于是许多人在唏嘘中越来越陷入黄金周的云里雾里。

  最初来自对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研究的“棘轮效应”或许能拨开云雾。这一理论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有不可逆的特性,加上许多人注重旅游品质重于旅游价格的趋势,使我们登上了黄金周的“棘轮”:出门旅游图个开心,旅游价格即使上涨一些,就不要再去计较了。此时,众商家却在一边偷偷地乐呵,国家的GDP也对你心存感激。

  但此乐呵与感激的背后,是消费者权益受到侵蚀。“棘轮效应”其实让我们越来越穷,却毫无知觉。还有旅游市场上消费者之间的“示范效应”—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群消费水准的影响。譬如,一些中等收入家庭,为顾及其在社会上及朋友眼中的相对地位,不得不硬扛着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这只能使“自己受苦”,而“纵容”旅游市场价格的一路走高。

  当然对于中高收入家庭来讲,这一切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杂事,甚至可忽略不计,不就多花了几两银子吗,长假过后上了班,说不定哪天就能一下子多收三五斗,一下不就又赚回来了?说到底,低收入者才是旅游价格的“棘轮效应”与“示范效应”的真正“受害者”。

  温家宝总理的“穷人的经济学”曾引起社会的很大触动,在这里是不是也有必要提一下“穷人的黄金周”?收入甚寡的那部分人,往往做的是最苦最累的基础工作,他们其实更应该享受五一、十一长假。可是,他们要么“望旅生叹”,要么在我们的“满不在乎”中步履维艰。

  确实,在这个经济急速转轨的年代,在一种营销至上的商业语境下,许多对大部分人来说唾手可得的事情,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奢求。许多从表象看来是多方共赢的事情,却往往刺痛一小部分人心灵。一个福利社会的图腾,莫过于在细枝末节中求得皆大欢喜。黄金周究竟是谁的黄金周?它在拉动GDP这时,又会为人们特别是低收者带来什么?我们的决策者或许更要从细节考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2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