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助学贷款押对宝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11:01 红网

  前两天据新华社报道,一位名叫邓欣的女孩高分考上了昆明医学院,可是在得知被高校录取的消息后,母亲李粉香自感无力负担其高额的大学学费而在家中自缢身亡。当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上面的助学贷款的信息却让邓欣陷入无尽的悲痛。有人称这是由于高校助困的信息不对称所致,呼吁国家要大力宣传帮困助学计划,使得每个贫困家庭都能够了解这个政策。这样的话悲剧就不会重演。而笔者则认为这种观点太过片面,对该母亲之死的真正原因没有分析到位。

  李粉香之死是由于贫困,而贫困直接导致其家庭无力负担各项经济开支,那么大学的高额费用对于这个赤贫之家来说就更显的是笔巨款。我们假设其母亲事先已经得知国家有这么一项

助学贷款的政策,邓欣也能因此受益而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她的母亲难道就不会走上绝路吗?我看不然,因为助学贷款终究是贷款,它只是国家利用自己的信誉来替大学生向银行进行的一项担保,学生用贷款来的钱去交纳各种学杂费,但在四年后这些贷款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偿还。而偿还高额贷款的唯一方式,就是像邓欣一样的那些贫困生能够找到一份收入稳定且工资尚可的工作。可是在面对目前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的情势下,这些贫困生都能够找到一份象样的工作吗?比如,邓欣的专业是医学类的,将来的就业可能就是朝着当医生而去。可是大家心理都有数,报纸电视上也经常提到现在学医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过剩,医生这个行业也趋向饱和。而且邓欣所上的高校也非名牌重点大学,出来后就业
竞争力
可想而知。那么毕业后身上背负着这样一笔巨额贷款,她的母亲难保在心理上会陷于崩溃而仍然选择自杀。更可怕的是,这个时候这笔贷款将成为邓欣一个巨大的经济包袱,在失去至亲之人和身背巨债的双重打击下,她能否走出这段人生的波谷还是个问题。

  笔者认为,国家之所以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去搞这项“大学生助学贷款”工程,为那些贫困学子开辟“绿色通道”,其目的无非是想让这些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学得到知识,从而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可是我们是否进行过这样的逻辑推理呢?即投入一定就会有产出吗?国家在助学贷款上投入的是政策、态度、信誉和担保,而贫困学生投入的则是刻苦学习以及背负四年后偿还巨额贷款的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如果他们在四年内能够学有所成,出来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话自然是皆大欢喜,也达到了这项工程的初衷。但是现实让我们看到进入普通大学的贫困学生比例远大于进入重点高校的贫困生人数。而普通高校比较糟糕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们在媒体上也是屡有耳闻。如果这些贫困学生四年毕业后所面临的是像笔者上面提到的那种情况的话,就将会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一 有诚信的大学生背负着贷款压力去努力找工作偿还贷款,而他们的大好青春将可能就此浪费在为自己的大学学费买单上面。二 缺乏诚信或者实在无力偿还贷款的学生,则会选择不了了之。这些贷款也会转嫁在国家身上。

  我想无论是国家还是贫困生个人都不愿意看到这两种结果,那么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呢?笔者最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感觉可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新闻的意思是“国务院将在未来几年里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目前我们国家的助学贷款重心放在高等教育上,这样就带来一个弊病,即学生受益期待期太长,贫困生家庭必须要勒紧裤带把孩子供到上大学,才有可能享受到助学贷款。而在这之中其实已经有很多贫困生不堪家庭经济的重负,选择放弃学业。与其如此被动,我们不如根据地域的不同,贫困程度的差异,调整助学贷款的重心。比如像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相对众多,比起上大学来脱贫制富,不如让他们进行中等职业和高等的职业技能教育,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较为务实的赚钱补贴家用。而对于中东部地区的贫困生则可以把重心放到高等教育上来,并下发政策来鼓励他们毕业后去服务西部,这样也同时缓解了中东部的就业压力。

  (稿源:红网)

  (作者:杨陈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1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