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机尚未成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 09:07 中国经济时报 | |||||||||
经济学人信息部调查显示,91%的公司认为,未来三年内,中国国内市场将是他们的主要目标。55%的公司表示,大型国有企业是其主要的竞争者,其次是国内民营企业。 记者 单羽青 9月26日北京报道 中国公司的境外并购活动是近来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企业“走出去”亦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有所升级。不过,与人们的印象刚好相反,经济学人信息部一项新的报告分析:大多数的中国公司依旧持续关注国内市场,很少有进
在接受调查的176家中国内地公司中,91%的公司表示,未来三年之内,中国国内市场将是他们的主要目标。17%的公司表示他们将选择东南亚、东北亚市场,12%的公司选择了欧洲和俄罗斯,只有11%的公司选择了北美作为其目标市场。 今天公布的这份名为“中国本地公司:群起争天下”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内地公司认为,相对于外国竞争者而言,其它一些本地公司如国有企业,才是其主要竞争对手。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55%的公司表示,他们将大型国有企业看作是其主要的竞争者,其次是国内民营企业。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但他们带给中国本地公司的威胁的确不大。 该报告的内容除调查结果外,也有来自对中国公司和经济学家的专访。 这些调查和专访显示,飞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如联想和TCL投资海外,要么是为了购买一个品牌,要么是由于其已经身处国内竞争白日化的行业,如家用电器行业。还有一些则是迫于压力去寻求一个稳定的能源和其它资源供应。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小型或者中型的中国本地公司依旧选择将其业务目标定位于国内市场,而不是向境外拓展,开发新品牌和新市场。 中国公司非常认同品牌的竞争价值和高效的管理才能。49%的被调查者认为,品牌是一家公司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其次是高效的管理才能。中国的企业领导人并不倾向于向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寻求制定战略方向的答案,被调查者中,只有5%的人表示咨询机构的建议对他们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相反,6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从他们的竞争对手和行业龙头企业那里获得其业务发展策略的启迪。他们过多的依赖于已被验证的发展模式,往往会加剧业务模式的复制而不是创新。 战略联盟是提高一家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地位的一种方法。几乎一半的公司表示愿意接受战略联盟这个概念,31%的公司表示他们正在考虑组建合资公司,23%的公司表示正在寻求兼并和收购项目机会。那些被广泛定义为制造业(农业、汽车、化工产品、消费品、能源和自然资源、药品和生物技术制造业)的公司有着相同的想法,45%的制造业公司计划建立战略联盟。39%的服务业公司则表示他们无意与其它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多数中国公司都自认为是创新者,7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完全的创新者,同时认为其国内竞争对手也有一点创新的优势(73%的公司这样表示)。而外国公司在这方面没有给本地公司留下什么印象,只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外国公司是创新者。 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是对公司品牌的最大威胁。十位被调查者中的六位表示,未来五年,对于品牌最大的威胁将是数量不断增长的国内外竞争对手。40%的公司认为将会遇到在品牌建设方面进行后续投资的资金筹集问题。有趣的是,也许是由于制造业对自主制造技术专利的意识较低,制造业公司认为相对于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是更严重的挑战。 经济学人信息部企业组织中国咨询总监许思涛说:“对于大多数在巨大的价格压力面前,依靠打价格战赖以为生的本地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可能是太快了一些”。 许思涛分析指出,中国公司海外投资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且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但是,中国国内公司正在变得成熟。“越来越多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进行的兼并及收购行为的产生,可能预示着另一个重组期的开始,其海外扩张是可以预期的前景,毕竟,中国是一个大的资本出口国。” 据介绍,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31%为国有公司,33%是民营企业,18%为国有控股公司,11%的公司国有股占少数股本,7%的公司为集体所有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