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第一财经日报:9月26日请不要忘记大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 13:07 第一财经日报

  假如进行一个问卷式调查,问:9月26日有什么特殊的事件或特别的人物值得纪念,你会如何作答?你会立刻想到继而说出“大庆”这个名字吗?

  蒋耀波

  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在夕阳的辉映下,从一
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

  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从此,“大庆”——一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很快便叫响全国,传扬世界。

  这种形式的开篇不像评论文章,倒更像新闻通讯。这样也好,我不妨也踏踏实实地使用若干个“相关链接”——

  从1904年到1945年间,旧中国累计生产原油只有278.5万吨,平均年产原油6.7万吨,而此间共进口“洋油”2800万吨,“贫油”和“洋油”的帽子就这样被戴上了。

  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崭新的一页,大庆油田的诞生,则使中国石油工业从此走进了历史的新纪元。

  随着大庆油田的高速度、高水平开发,我国原油产量逐年增长,并迅速实现了质的飞跃。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至此,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落后的帽子,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全国原油年总产量突破1亿吨,从此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中国从此开始的改革开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产5000万吨的记录,大庆人奇迹般地保持了27年。

  大庆油田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的骄人业绩,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开发西部”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大庆的稳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建设的稳固;与大庆高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发展的高速度。

  还有一组总被提及并逐年增长的数字:大庆开发46年间,累计生产原油18.46亿吨,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生产原油近1.4吨,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逾3000亿元,是国家总投资的60倍。

  也许有人会觉得以上的新闻背景有些繁杂和遥远,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资料——

  “9月10日,2004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在北京揭晓。其中,中国纳税500强总排行榜五百家企业纳税合计4977.65亿元,占到当年全国税收总收入的近五分之一。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278.90亿元的纳税额第五次荣登榜首。这是继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与中国税务杂志社首次联合推出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以来,纳税百强排行榜的第五次发布。”

  我特别注意了与此相关的报道,几乎全都是这般寥寥数语,接下来便不再有什么动静了。于是,我便郁闷地自己设想,仅仅就“中国第一纳税大户”,并是自设榜以来连续5年蝉联榜首这件事而言,主办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搞一个隆重的颁奖大会,所有的媒体都拿出一个大版面或长时段来刊登或播出一个祝贺广告也不为过。可惜,接下来依旧是无字、无影、无声,不如某一演艺明星的某一场演唱会,不如某些网络新贵的某一次休闲作秀,不如某一投资商的某一次“上市重组”,甚至不如某一房地产商的某一处楼盘开张……

  是什么令我们对大庆这座中国的“功勋城”如此缺乏热情?是什么令我们对大庆这个共和国的“长子”如此冷漠?是什么让我们对大庆这个中国工业的“龙头老大”如此麻木?此话可能重了些,但这样的一个典型例证无法不让我产生这样一种看法。

  有必要提示的是,稍作统计就会发现,几十年间,大庆的“曝光率”在中国是最高的,对于“曝光”,大庆人早已是“曾经沧海”,大庆人早已习惯了默默的钻探、默默的采油,大庆人早已习惯了无怨无悔。

  问题是,大庆人可以默默奉献,但默默奉献绝不等同于默默无闻。无论对于谁,对这一段不该遗忘、不能遗忘的历史的“大面积”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认真反思的事。因为对历史的公正态度,事关品质,绝非小节。况且,就“为什么会淡忘”这一点探索下去,这其中一定涉及信仰、信念、价值观、方向感等等,这是不容小视的一个大课题。

  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想,我们最不该忘记、最不能忘记的,大概首先就是大庆生产了巨量的保证了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战略商品”。大庆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战略要地”。

  20世纪是石油世纪,20世纪的战争中大多数人的血都是为石油流淌的。这些话早已不新鲜了。当历史进入了21世纪的近几年,世界各国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经真正地意识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而即将过去的这个夏天,当国际油价一次又一次划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并将石油推拥到关乎全球经济安全的敏感位置时,中国的老百姓也第一次真正“尝”到了“油荒”的味道。

  “尝”到,未必就体会得有多深;仅有体会也还不够,如果再能进一步思考一下就更好了。

  为了帮助我们一起思考,我不妨再引用两组数字: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进口量为930万吨,对外依存度仅为6%;12年以后的2004年,国内生产原油1.7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5.7%。在这12年间,国内石油年产量增长不足250万吨,而石油消费年增长却在1000万吨以上。

  根据有关研究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4.5亿吨以上,国内可能产出1.8亿~2亿吨原油,预计缺口2.5亿~2.7亿吨。

  尽管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4.3亿吨,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5吨)的7.6%。

  这些看似枯燥,但却因充满警示而生动起来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概括起来并且通俗一点说,就是早已被我们甩进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国”的帽子,我们不得不重新戴上;我们不得不重新过起曾经“一去不复返”的用“洋油”的日子了。

  面对这样的大背景,在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如此考验的时刻,我们坦然地说出这些事实,是因为我们有勇气、有信心面对这些现实。我们的勇气来自于56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7年来积蓄的强大国力,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大庆、辽河、大港、胜利、土哈、塔里木、克拉玛依这些储量丰富的“中国构造”。(《不要忘记大庆》将连续分三部分刊出,此为第一部分。作者E-mail:captain1959@sina.com)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