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让世界充满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 15:09 中国经营报

  作者:丰文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一

  今年中秋很不一般,互联网上掀起的投票支持“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令人难忘。

  由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白沙文化传播、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这项网络投票活动,自8月20日拉开序幕后,签名赞成申遗的海内外网民人数,不到一月就已突破120万。一场全球华人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就此展开。

  人们对中秋申遗的热衷可能与此前某国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有关。

  端午、中秋、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正如端午被认为是对忠孝文化的传扬,中秋也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

  和,是中秋文化的基质。

  二

  和之精神,乃中华文化之根本。无论中秋文化抑或文化中秋,均侵淫着中华“和”文化的旨趣。

  一个堪称有趣的说法认为:中秋节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仅在于吃月饼、赏月、团圆,还在于构成了一种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月亮文化学”。

  所谓月亮文化学,其实是“人类文化与月亮的关系”的表述,也就是中国和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天地人和。

  也许,只有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才使得月亮的存在被看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特殊眷恋,这就是以月亮为“符号”的中秋会成为中国人全民族的节日的根本原因,中秋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深刻地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祭月、赏月、吃月饼,虽然中秋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总是节日本身的温馨与祥和,但“月”之意趣,便是天人合一的“和”之意趣。

  中秋祭月,开始是帝王的“专利”。古代有帝王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祭祀日月星辰等,这既反映了远古人类对天象崇拜的遗风,又是帝王代“天”行使意志统治臣民的一种手段。到了唐宋,一些关于“月”的神话传说渗透到中秋节中,给中秋节加上了一层人性化的浪漫色彩,中秋节盛行于民间。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可见,传统节日都有那么一份温馨。

  “八月十五的月亮”不过是一种天象,而人与月亮的交流使得中秋在中华文化里粲然而成为充满人情趣味的大节日,这充分体现了中秋文化根源于“和文化”天人合一的本体精神。

  月亮是一个梦幻,一个神话,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大漠孤月,塞上明月,卢沟晓月,嵩门待月,平湖秋月,灵隐清月,峨眉山月,漓江夜月,或是清幽空寂,或是亮的灵动,或是生机无限。每一处月景,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尽管兼具苍凉的意味,但人与月物我两忘的境界,唯中华文化才能独有。

  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

  中秋佳节,亲朋相聚,赏圆月,饮新酒,吃月饼,其情融融。在传统意义上,中秋是可以与中国的春节相提并论的。

  而且中秋演绎出的文化意趣是“和”文化的“世俗表达”——皎洁的明月下,华人世界洋溢着团圆、和美的天伦之乐。

  因此,月光下的中秋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种特定的沟通公式,在这种沟通中,人们表达着对“和”的各种向往——生活平和安定、家庭和美团圆、天下和平稳定、邻里和睦相守……人与人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情愫往往就在节日的浑和意境中得以诠释。

  月饼,是世俗化的“月亮”,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食品。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甜蜜美满,而馈赠月饼成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之间互表祝福的一种方式。因此,中秋节被人们当作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之一。

  月饼是有感情的,因为她代表着一种思念、一种亲情、一种团聚、一种寄托,更代表一种美好愿望。“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的工艺流程与制作配方历经几千年的考验,但月饼总归是月饼,历来是一种对历史的缅怀,是中华民族情感世界的浓缩。

  也许,透过中秋节流转在华人之间且寄予深刻的小小月饼,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中秋佳节已成为中国人的心理无意识,成为文化的遗传基因,从古至今明晰地显示出对于中华民族心灵的安抚意义。

  中秋节与月饼文化必然为全世界认同,因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表示,在未来的两、三年间,将把月饼文化申请为世界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倘若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一定能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四

  在节日里,特别是具有传统特色的节日,我们可以看见生活的精神,可以看见亘古的时间,可以看见渊源流长的古国文明,更可以印证先祖的历史和文化。

  如果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那一轮圆月,我们还会发现,中秋文化其实生动地继承了中华“和”文化的典型基因——和而不同。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此词以文学的意境而呈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哲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融合了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聚与散的矛盾,团圆与思乡的矛盾……和而不同的境界,成就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永恒主题。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是炎黄子孙,即使相隔千万里,甚至远到天涯海角,但大家的心灵是相通的,此时此刻,头上的明月正在传递着彼此的相互思念。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对每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明月的光辉不分界限,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抚慰,正如祖国对她人民的关怀,不会因远隔重洋而忽略,可谓“一轮朗月,和而不同。”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因此,保持和发扬中秋的文化传统,也就多了一条联系海峡两岸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感情的纽带。历史的长河是望不到尽头的,时代要前进,科学要发展,文明要进化,社会要变迁;但不管怎么进展变化,中华民族的根本质体与精神是不会变的。

  以此之故,透过中秋而领略民族文化的神韵,才能够更为爱惜自己民族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

  五

  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山西学者丁润萍说,我们应该给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予以更多的保护,牢记中秋节是民族的象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民间传统节日渐被淡化或被西洋节日取代了。然而中秋节却因其独有的品味深印在人们心中,城市乡村年年盼月圆,远离家园的游子,每到此时,就会借月寄情:成功者要与亲人分享喜悦,落寞者也期望从远方的亲人那里寻求慰藉。

  毫无疑问,“中秋”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

  中秋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民族之光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人民亿众,歌哭于斯,作息于斯,繁衍于斯,生死于斯,包涵着广阔深厚的生活经验、文化内容,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得到充分的展现,构成一幅浓缩的社会生活场景。

  因此,包括白沙文化传播在内的多家机构发起中秋申遗的签名活动,无疑具有光扬

传统文化和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意义。

  人们还能清晰地记得,白沙的文化主张中,始终有着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底蕴。

  鹤为形,和为神,让世界充满“和”,寄予了白沙更深刻的文化理想。“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理想,更应是凝聚华人世界、实现世界和平安宁的人类共同理想。

  因此,中秋申遗,是一个让世界充满“和”的人类梦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