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该降低储蓄利率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 12:13 《财经时报》 | |||||||||
大银行的储蓄利率低于小银行的储蓄利率——尽管老百姓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事实,但这样一个必然的未来,或许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由于大银行降低居民储蓄利率、至少降低短期储蓄利率的条件正在日趋成熟。
2004年10月29日,央行在加息0.27个百分点的同时,放开了银行存款利率(包括储蓄利率)的下限。这就是说,银行储蓄利率以各期限存款基准利率为最高上限而向下浮动,已经没有了政策障碍,完全可以由商业银行自主进行。以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为例,银行自主的浮动区间理论上应是0到2.25%。 降低储蓄利率,银行将减少融资成本,但迄今为止,我们并未见到哪家银行实际这样去做。如果是今年上半年没人愿意去做,或许还可以理解,因为那时紧缩性调控毕竟刚进尾声,上次加息还在发挥着“适度回笼货币”的余热;更重要的是,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严重,如果短期流动性下跌,那银行风险当即便会凸显。 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首先,已经踏上改革之途的国有大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之下,其贷款扩张的冲动已经大为减弱。尤其是当银行的大客户开始发行融资券之后,贷款规模更受到来自需求和供给——两个方向的挤压。于是,银行闲置的钱越来越多。根据央行8月份给出的统计数据,目前各商业银行人民币存差(存款额减掉贷款额、再减掉法定存款准备)高达近7万亿元,而这其中主要集中在国有大银行手中。如此巨量现金不能用于放贷,要么堆在货币市场去追逐蝇头小利——使货币市场利率发生扭曲;要么趴在央行的超额准备账户上干等着亏损——也同时增加了央行的利息负担。 所以,国有大商业银行继续吸收过多的存款、尤其是短期存款,无异于“作茧自缚”。实际上,过多的流动性已经使他们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居民储蓄的意愿不减反增,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或许都不是什么好事。央行刚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下降,购房欲望处于历史低位,而股票投资信心也不过略有回升。这个调查结果,与货币统计数据极其吻合。2004年底,人民币居民储蓄同比增长不过15.4%,而到了今年8月末这个增幅达到17.5%,这说明储蓄增速正在不断加快;从总量上看,截至8月末,储蓄已达13.45万亿元,新增2.35万亿元,而这个新增数据,2003年全年不过1.7万亿元,2004年全年更是只有1.59万亿元。 储蓄如此高速增长算不算异常?这里我们给不出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国有大银行到了该降低储蓄存款利率的时候了,在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的时候,至少可以适度降低短期储蓄利率。 从微观看,国有大银行降低储蓄利率(或只降低短期储蓄利率)可以减轻自身的经营压力,为改善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进一步创造条件;从中观看,中国银行业的储蓄市场也将必然地分出层次,信用等级高、网点多、服务充分的银行将支付更低的负债成本;从宏观看,大银行降低储蓄利率,会对居民消费构成一定程度的刺激,也符合中央政府试图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意图。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