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与日本类比不妥 迎合合理汇率水平并不明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 11:57 21世纪经济报道

  用“广场协议”之前时段的日本类比中国,并不完全妥当,假设以1950-1971年的日本,对应于1980-2005年的中国,考虑两者汇率机制的背景,不得不发出酷似的感叹。日本在1955年-1971年的年均GDP增长率是9.3%,而1978年后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为10%。两者的经济推动力中,出口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在1955年-1971年,日本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6.9%,而中国1980年-2005年的年均出
口增长为24%。1971年的美国进口日本货占总进口额的13.3%,2004年美国进口中国货占总进口额的10.4%。1950年-1971年的日本也是采取钉住美元的做法,比值非常固定,20年不变,都是360日元兑换1美元。1997年-2005年7月20日的中国也是直接同美元挂钩,1美元兑换8.26人民币纹丝不动。更为逼真近似的是,当时的日本也存在着强烈的外汇管制和资本账户管制。

  日本的出口增长中技术进步有着很重要的比重。另外,1971年的日本的金融深化程度也较高。日本的贷款利率是自由化的,已经超越了利率管制阶段,银行的总体坏账比例只有不到8%。

  因为1971年的日本也因为顺差问题被美国人所烦恼,也因为

外汇储备的增多,FDI的大量流入扩大了本国的基础货币,也因为一心一意守住汇率而引进了通胀,1971年的日本表示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问题,向汇率自由浮动的方向靠拢也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有步骤地进行,日本会出其不意地调整它的汇率水平。

  最初,日本的想法也是控制贸易顺差,让赚得的外汇更多地花出去。日本在1971年宣布,国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外汇,并可以把这些外汇带出境。日本的对外贸易企业可以自己保存赚得的外汇,只要向央行汇报一下金额即可。日本还在1972年宣布,外资可以更自由流出,日本放松了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管制力度。这一切,都是为了平衡国际收支账户,让日本的顺差能够降下来。

  但这一切都没有缓解美元流入日本的速度。相反,另外一种冲击把日元币值的调整推上了峰口浪尖,1971年11月18日,尼克松关闭了“黄金兑换通道”,“美元即黄金”的荣耀不复存在,相当于美元自求贬值。日元不得已进行升值16.9%,1971年11月18日,308日元兑换1美元。

  如果我们把这一汇率的暴升水平看作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一个迫不得已的副产品的话,那么随后日本的小幅变动则可以看作是日元一种主动性的“战略”。根据日本经济学家Shimomura的计算,日元升值到308日元兑1美元,日元仍然被低估了40%。这个低估水平大约同国际上叫嚣的人民币低估的水平大致相当。

  也就是在14个月之后,日本突然出其不意地调整日元汇率,升值14%,将日元汇率水平大致钉在265日元兑换1美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建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日本要求日元的汇率应在264日元-266日元之间徘徊。但日本的这一主动性调整并没有减弱日本的顺差,日本的出口仅仅在1972年第一季度下降了0.1%,随后大增,出口上升高达15.7%,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当年的GNP增长率达到10%。诡异的是,日本政府竟然没有丝毫预见到这一情形,他们集体想当然地认为日本的汇率上升将拖慢经济增长的脚步,一致同意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结果酝酿了日本的经济泡沫。

  观察他国的汇率制度是为了有助于加深对自己的认识。1971年的日本同现今中国唯一重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把侧重点放在建立银行间外汇的远期交易,以及通过一篮子汇率机制来演习和增强中国汇率的灵活性。而不是像日本1973年做的那样,先让币值大幅度升值14%,而是小幅升值了2%。从国际金融学的角度看,中国的做法更明智,因为中国更聪明地构建自己的汇率反应机制,而不是“迎合”所谓的合理的汇率水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