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新闻网:国有企业实质上是政府所有制企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7:0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2日电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称,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政府不仅只是政治实体,而且还受国家委托履行经济实体的职能,拥有大批国有企业。国家所有制企业,实际是政府所有制企业。

  文章指出,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的两重身份,同时履行两种不同职能,使得政府既不能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者,也不能成为国有资产的有效的“所有
者”。

  文章分析指出,双重身份使政府不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兼有两种身份,各地政府不仅为本地区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而且热衷于投资于竞争性行业,都在本地区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国有经济实体网(有人称“板块”)。各地政府都运用手中掌握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大兴建立各种“基地”(如“制造业基地”、“生化工业基地”“重化、石化基地”等)、“园区”(如高科技园区、“工业开发区”等)之风,重复建设、地方保护、诸候经济便到处可见。

  龙永图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大声疾呼打破“诸候经济”与“地方保护”,批评各地关卡林立,出省俨如“出国门”,破坏了全国统一市场,更不符合经济全球化潮流。有人将这类“诸侯经济”、“地方保护”归咎于“省区行政区划”。

  文章认为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实行的是政府“经济实体”和“政治实体”双重身份相结合的体制。中国各级政府同时具有双重身份,作为国有企业的“老总”就自然为自己企业的利益着想而不惜搞“垄断”、“保护”,甚至为追求“政绩”而大搞“政绩工程”、重复建设,从而破坏市场秩序,浪费公共资源,无法真正履行“公共服务型”职能。

  文章还指出,双重身份使得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经常错位,要么所有者“缺位”,要么政府越俎代疱。中国改革实践中找到了很有特色的国企改革道路,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90年代,为了解决国企“产权清晰”问题,在“政企分开”、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作了巨大努力。一些行业的主管部门已改为全国性行业总公司和大型国有控股公司;另一些主管部门改为行业性协会。可是,国有大公司的人事权、投资权、收益支配权等主要权力,仍由中央几个部门分别掌管。

  这就造成两种局面:一是国企的各种主要权力,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可是谁也不对国企的经营及盈亏负责,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却“缺位”,给“内部人控制”留下空隙,也无人对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负责”;二是国企在某些重大决策上仍处于无权地位,政府部门对企业干预过多,甚至“越俎代疱”,一些重要企业的重大决策仍是政府政务会议的主要议题,究其实,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充当了国企的真正“董事长”或“总经理”。“国资委”成立后,“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中央、地方掌管的大中企业的人事、投资等重大决策权,仍掌握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手上,其结果是有效的公司治理机构难以建立和健全。

  文章还指出,双重身份使得政府的不同职能相互打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经济过热,几乎每次“过热”都是由于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冲动引发的。各地政府由于具有“双重身份”,利用软约束的财政资金盲目扩大投资,往往引发经济过热。要平抑这种主要由非经济因素引发的投资热,仅依靠经济手段(如利率)进行

宏观调控并不见效,往往不得不借助于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从行政层面上看是中央和地方冲撞,但从经济整体上看,却看到政府两种身份的冲突,作为“经济实体”的政府热衷于投资冲动,作为“政治实体”的政府却执意调控,同是一个政府,却身兼有两重身份,两手各执一职,相互扭打。

  文章分析称,政府的这种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双重身份于一身的体制,是中国建国初期时从前苏联那里学来的,这种体制最适合也最需要的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甚至可以讲,这种集双重身份于政府一身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制度的源头。

  文章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政企分开、政经分开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政府一身兼有双重身份与双重职能的问题尚未最后解决,当今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热”和“地方分割”,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饥饿症”、“诸侯经济”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当前金融市场扭曲,也源出自传统体制的“政企合一”。

  文章还表示,国企改革进入更深一层的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应是政府本身的定位与职能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政府一身兼有双重身份与双重职能。只有把作为“经济实体”的身份与职能从政府身上分离出去,政府才能充分履行“政治实体”的身份与职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黄范章)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5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