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无车日:为生存环境而行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01:00 中华工商时报

  王京韬/文

  今天,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在这一天,你能把自己的车停在车库里,为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为了自己的明天,选择行走吗?

  无车日是怎么由来的呢?1998年,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
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她的倡议立即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在法国35个城市,许多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随后,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南美和亚洲不少城市竞相效仿,使9月22日成了“欧洲无车日”、“国际无车日”。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汽车的城市是难以想像的。汽车,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产物之一,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然而,汽车给人们带来的一切快捷和便利,也伴随着对地球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

能源的无休止利用和开采。必须承认的是,人们的生活的确很难离开汽车,设立“国际无车日”的初衷也显然不是让人们回到没有汽车的年代,这一天所唤起人们的,是对节约能源的关注、是对生存环境的关爱、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一年的365天中,一天只是很短的时间,但由于这一天的存在,人们显然有机会可以思考:和谐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如何才是对自然最真实的尊重?

  可以想像,当年瓦内夫人倡导无车日的时候,在诸如北京这样的中国城市里,由交通带来的压力还远没有今天这样沉重。但如今,北京的交通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难题。最直观的统计是:很多北京市民上班都要花1个小时,甚至要花一个半小时以上。有人甚至大致算出了一笔账:每年北京交通拥堵大概要造成60亿元损失,平均每个北京人每天损失1.1元钱,一年下来每人要损失400元。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事实上,进入9月以来,每个开车行驶在北京道路上的人们,都会切实感受到,北京的道路那种不能忍受的拥堵。交通,正在日益成为北京的“不能承受之重”。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交通问题,北京的形象特别是国际形象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损害,甚至于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时候,如果不能尽早解决交通拥堵的老大难问题,北京市民的生活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而北京的“宜居指数”,也将进一步下降。

  由于交通问题带来的,是能源消耗的巨大压力。数据表示:驾驶一辆排量为1.6升的轿车,每天行驶里程在50公里左右,一年下来就是18000公里,以城市路况下百公里油耗为10升左右计算,一年耗油就是1800升,而北京如今的汽车保有量已接近250万辆大关,汽车消耗的能源量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必须关注的是,燃油价格的快速上涨无疑使每个“有车族”平添了支出负担。事实上,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中国的燃油消耗也相应

  快速增加,以至于对中国燃油供应甚至是整个

中国经济都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资料显示:到2020年后,中国石油消耗总

  量的50%以上需要进口石油来提供,这无疑对中国能源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在世界任何地方,伴随

机动车的普及而来的,是对环境的无情破坏。环境问题,同样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和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危害,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罪魁,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这些污染物甚至会成为致命的杀手。同样值得警惕的是,除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汽车产生的噪音也日趋严重,统计显示,汽车所产生的噪音甚至已经占到了城市噪音的85%!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日益关注所居住场所的环境质量,而汽车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虽然关于汽车排放标准的限制越来越严格,而且对于汽车使用清洁的替代能源的研究也一直在不懈地进行当中,但汽车污染环境的事实,显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根本改变。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无车日”所要表达的,更多是一种姿态。它提醒人们:汽车为人们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带来无穷的危害。毋庸质疑,汽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试图改变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借助“国际无车日”,唤醒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醒人们更加关注自己所生存的家园,则是这个日子在全世界越来越引起重视的深层次原因。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访问的时候,当地朋友向我介绍过那里的人们如何过无车日。令我非常震撼的是,在无车日这一天,当地政府会将一条主要的城市高速路完全封闭起来,供那些步行、骑自行车和轮滑的人们使用,由此体现出政府对无车日行动的支持。加拿大朋友告诉我,那颇为有趣的壮观场面令人非常兴奋,让平日里汽车如飞的高速路成为行走者的天堂,的确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

  在北京,显然不可能用封闭道路的举动来支持“国际无车日”,但人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表达对生存环境的热爱和关心。作为代表中国形象的国际化都市,像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地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宣传责任,进而成为推动环保事业的核心城市。以环保本身而言,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可以相应承担那一份责任,关键是,我们是否真的让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公民的心目中。“国际无车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使所有关注环境的人们可以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为生存环境而行走,并不是口号,而在乎于行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真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无车日这一天加入到自由行走的行列中去,也许,你会找到一种久违的快乐。

  (22G3)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