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的石油价格缘何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11:45 中国财经报

  宋镜

  中国的石油价格,似乎正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

  一方面,老百姓抱怨油价太高且买不到油;另一方面,加工企业抱怨油价太低而入不敷出。作为价格制定部门的国家发改委,似乎陷入了一种腹背受敌的困境。凸现出来的关
键问题是:“政府指导”的油价机制究竟还能撑多久?

  而在讨论这一问题前必须明确一个概念:高油价极有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正如华尔街有人抱怨的那样:未来石油的价格可能和香奈尔5号香水一样昂贵;谁能控制石油,谁就能控制华尔街。

  有了这种基本判断,我们大可不必在油价是不是该涨的问题上纠缠不休。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油价不可避免上涨的同时,如何能尽最大可能地兼顾各方利益,并使经济良性运行?

  这牵涉到多方博弈———个人消费者、企业消费者、石油加工企业和

能源政策的决策人。

  就个人消费者而言,似乎主动的办法只有勒紧裤腰带少用油。如果继续指责国内油价只随

国际油价涨而涨,不随国际油价跌而跌,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正因为政府和油业巨头们在油价问题上的矛盾———一方要求涨价而另一方不批,才使得我们目前的油价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价位。但这种博弈也有负面效果,那就是供应紧张———你不批可以,我则可以减少供应量。

  在高油价时代和并不富裕的中国,无论我们多么心不甘情不愿,私人汽车恐怕也必然要成为一种奢侈品。其实,这个问题又何止体现在油价上?不止一个城市在酝酿上调停车费———要开得起车,首先得买得起油、停得起车。

  但是,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国内

成品油价格低于国际油价,但算上附加在油价上的各种收费和其他因素,我们的油价成本似乎显得并不低。因此我们在通过种种手段促使消费者少用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消费者的三点正当诉求:一是尽快取消附加于汽车消费上的不合理收费;二是国家应鼓励而不是限制小排量汽车的发展;三是提高成品油的质量。

  如果这三点能够加以切实改进,那么油价和国际接轨将并不一定是消费者难以接受的。

  就企业消费者而言,从理论上说,高油价可以抑制投资和生产冲动,并且可以促进节能。经济学家们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日本、韩国由于采取了和国际油价完全接轨的定价机制,使得本国企业的节能效率在世界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而我国的企业由于长期以来享受比国际油价低的能源价格,变得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诚然,如果油价完全接轨,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会加大,利润空间因此减小。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认识:指望用低廉的能源价格来促进生产是不能持久的———油价这一关迟早要过,迟过不如早过。

  当然,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比如农业和交通运营,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给予补偿,但是,这种支持应当是有严格限制和监管的。

  就石油加工企业而言,它们最大的怨言集中在进销价格“倒挂”上。但是,这一怨言历来被指责垄断机制的人士嗤之以鼻———既然垄断企业可以享受垄断带来的暴利,那么它们也应该承担政策性带来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石油巨头们好像并不这么认为。在涉及利益时,它们体现出惊人的市场属性。因此,出现了南方石油紧缺缘于供应不利的传闻,出现了巨头们热衷境外市场的传闻,然而,这些巨头在强调加工亏损的同时,却避而不谈其从垄断性占有国内原油生产资源所获得的巨额暴利。

  从长远看,指望石油加工企业长期背负价格“倒挂”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即使是垄断企业,在很多方面也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巨头们呼吁的无非是油价和国际完全接轨,但问题是,在实现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同时,要对这些石油巨头垄断性占有的原油资源征收相应的资源税,并通过财政手段将其补贴给应补贴的部门和企业。

  成品油供应和价格上出现的尴尬,反映了在很多垄断领域,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不一致。实践证明完全依靠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或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