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宣华华:过期月饼去向不能成为消费者的一个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 15:41 珠江晚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玉兔西沉之后,又这么随风而去了。中秋系列话题之“申遗”、“天价月饼”等,却宛如弥留在舌尖的月饼味道,还将萦绕在我们的耳际,继续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此时最为“焦点”的一个话题,应当是关于过期月饼的去向。据报道,广东省内大部分商场、超市的未售出月饼将在中秋当天撤柜,各地则将以工商所为单位负责监督销毁。(见9月17日《南方都市报》)

  早在2001年,央视掀起的南京冠生园“月饼风波”,首次为我们揭开了过期月饼“再利用”的“行规”。此后,过期月饼被回收并制作成糕点的“黑幕”,仍然断断续续地被媒体曝光,成为消费者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可以说,一些“黑心”月饼厂家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暗中违规回收过期月饼,再把过期变质的馅料重新加工出售,不但给消费者造成了经济和健康的双重伤害,更造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厌食症”。

  事实上,过期

月饼不仅挑战了消费者对月饼的胃口,也加剧了公众对我国
食品安全
状况的担忧。如何保证过期月饼不被送入消费者口中?这俨然已经成为一道公共治理难题。然而,仅仅依靠少数政府部门的“单打独斗”,其威力和效果都要大打折扣。

  须知,为了破解“过期月饼难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过期月饼的去向问题。很显然,面对众多利欲熏心的“黑心”厂家,以少数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在这种“敌众我寡”的局面下,是否能够争取到足够多的“江湖眼线”,并充分发挥这些“江湖眼线”的积极作用,必将决定最终成败之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过期月饼的去向不能是个谜,也即要求政府部门及时公布线索,从而向社会征集到更多的信息。

  据此,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公众及时了解到过期月饼的去向,置过期月饼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切断过期月饼的“后路”,进而切断过期月饼背后的“利益链”,彻底解决“过期月饼难题”。在这方面,我们的政府部门还应当转换思路,及早采取实际行动以赢得宝贵的时间。

  宣华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3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