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奶农倒奶事件屡屡上演 谁该为此埋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 11:10 红网 | |||||||||
9月18日《西部商报》消息:甘肃敦煌养殖奶牛户陷困境,每天1吨鲜奶喂猪狗。由于签订合同的乳品厂不再收购牛奶,近日敦煌11家奶牛养殖户陷入了困境,他们只能将白花花的鲜牛奶喂猪喂狗,为了减少损失,有的养殖户甚至开始宰杀奶牛。 又有奶农倒牛奶了,从甘肃敦煌到浙江乐清到河北石家庄再到……我们遗憾地看到总是散户的破产在为不规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埋着单,而作为产业链支撑的“企业”总能成
首先,我们能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再狭义化曲解成单一的“公司+农户”模式。亚当·斯密将价值规律的力量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在任何不对等的利益结盟中首先被这只手击倒的肯定是信息不对等、权益不对等的主体。“公司+农户”看起来是一种合作组织,究其实质双方多是一种简单买卖关系,并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契约”。真正的产业化不应是简单的加法关系,它是一种经济利益的生死同盟。在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和经济组织的前提下,奶农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不过是公司“编外”的“打工仔”。这种遍布“前提风险”的经营模式很有唐·吉珂德式味道,却让农户在风险面前永远丧失话语权。 在机械设计中有一个“等强原则”,意思是在设计一个机器零件时要使每一个部分强度相等,这是最佳资源配置需要。那么,作为制度设计的“农业产业化”有没有让每个市场主体“等强”而“风险均等”呢?规范有序的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相关配套制度来保护和制衡双方的地位与利益,从“随风倒”的鲜奶测试标准和“后顾有忧”的奶业合同、到乃至于曾想要低价“趁火打劫”的奶业公司都说明奶农处于“产业化”的现实底层。表象是奶农的利益被侵占,不法企业利用奶农文化水平低、不懂合同法制订了单向的游戏规则——深层次的悖论是:农业产业化的游戏还是“强者为王”的一出,制度救济的不“等强”让“企业”和“农户”有了身份与权力的落差。缺乏规范度和正义感的产业化只能是强权的产业化。 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海尔布鲁纳认为:当政府利用行政引导规范经济秩序的时候,需要为这种决策担责。这就是“宏观调控的勇气与信念。农业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当奶农这出戏演砸了,政府要不要负“导演”的责任呢?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如此“撇清”地坐看倒奶是难逃其咎的。只“引”不“管”、连起码的指导奶农如何规避市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工作都省略了——这怕是另一种的行政不作为。尤其是当下,农业“有效供给”是政府部门有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特别是在各地大张旗鼓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是产业链中正常的经济现象。然而,一方面是乳品加工企业“吃不饱”,一方面是奶农无助地“倒奶”——这样的产业化显然是失范的,每天一吨鲜奶的学费是昂贵而悲凉的,毕竟,农业产业化决不能是一场运气的博弈而已。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