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巫继学: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超过万亿 六大危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 10:49 红网

  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各地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拖欠的工程款高达700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中国政绩工程比比皆是,政府投资浪费达5000亿元》2005年9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人们大凡更多地注意到政绩工程,注意到政府投资浪费,注意到政府主导市场,但是,政府债务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引起的危害,却为世人忽略或者轻视。

  地方政府为政绩工程举债万余亿,在我看来,政府债务已经酿成经济生活中严重的社会危害,对此必须给予严正关注。

  政府债务之所以说引起经济危害,一是在于它开创了地方政府举债大兴土木的恶例。举债可以发展经济,一旦肇始于政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可能使各地政府之间争先效犹,互相攀比,而且误导着企业投资行为。那种以为只要举债就可以上项目,只要有贷款就可以发展经济的理念一旦被认同,就开始在

中国经济发展中不断结出苦涩的果实。时至今日,许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个优惠条件就是,“你如果来我市投资,政府保证协调银行为项目贷款”。有些项目地方政府给予的贷款支持,几乎可以认为投资商基本没有资本介入。回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二十多年里,举债经济、贷款经济愈演愈烈,“空手套白狼”肆意演绎。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账目里,躺着一批又一批的这种建设投资引致的呆账死账,而最要命的就是政府债务。

  二是成了地方官员为自己政治前途而大上政绩工程的资金来源。政绩工程,扎根于我国的政绩出干部的选拔机制。为官一方,政绩至上,政绩不仅可以青史留名,而且也是政治升迁的资本。远去的大小城市“经济开发区”工程,至今仍留有当年奢望经济繁荣的“遗址”;上世纪90年代那场

房地产热,在许多地区仍然都有“烂尾楼”为标识;新近不久狂建的各种商业mall,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新果实“大学城”,不是招商不及,就是贷款过犹;最新版本的恶例是,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居然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中国比世界还大,中国比国际还牛,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三是因为政府举债的政绩工程已经成为经济浪费的样板。钱是国家的钱,项目是国家的项目,经济效益在这里退居其次,而领导人的意志、地方官员的政绩效益上升为“路径优先”。事实上,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我国经济,过去2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基本上是靠投资尤其是政府的投资拉动所致。由于不受市场规律制约,不考虑投入产出比,投资损耗极大,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比比皆是。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损失大约在4000亿到5000亿元。真可谓触目惊心。

  四是它与权力资本合谋形成腐败的土壤。迄今为止,反腐败中落马的所有领导干部,无一例外地都与地方政府贷款、举债的政绩工程有关。这格外发人深思。举债贷款本身虽然并不产生腐败,但权力资本介入之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难怪有网友说,“腐败份子在那里,就在政绩工程中,就在举债贷款里。”过去人们不理解,以为只有经济发达地区容易产生腐败,后来发现出问题的许多干部都扎根于贫困地区,原来一切都发生于权力与贷款的结合中。“一拆一建,小钱大钱”,“小姐(借)小丽(利),大姐(借)大丽(利)”。老百姓的朴实话,可谓入木三分。

  五是政府债务成因复杂、清偿难度大,涉及政府经济部门的方方面面,牵扯前任后任领导班子错综关系,已经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执政形象,进而成为构建

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广大农村、西部地区,财力紧张、税源单一,过度负债带来的负面效应更为突出。个别地方领导竟然成了“躲债干部”,根本无心搞发展。还有的地方干部“病急乱投医”,盲目引进项目以增加财政收入。由于基层政府的债务往往跟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政府还不了债,就会损害群众对政府和干部的信任。由于清偿债务往往是替上一届政府善后,还要去揭“旧盖子”、翻老账,因此不少地方在化解政府债务问题上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尽量把矛盾推到下一届。

  六是政府债务最终“埋单者”只能是广大老百姓,只能是每位纳税人。必须说,政府债务,是加重中国税负的罪魁祸首之一。对于本来就置身于世界税负全球第二的经济社会中,政府债务还要加负其上,足见其危害之烈。政府本应在市场经济中向老百姓伸出“援助之手”,而今这只手蜕变成真正的“掠夺之手”:一方面是掠夺自然资源,大量圈地却抛荒无数,工厂竣工之时即是停工之日,土地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则是对普通百姓的掠夺,野蛮征地、野蛮拆迁业已成为基层的最主要矛盾;最后还要从老百姓身上掏出政府债务的均摊钱。

  政府债务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与运作结果,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有天壤之别。但是政府债务导致上述六大严重后果,与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格格不入。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种新的经济公害。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地说“不”!

  (稿源:红网)

  (作者:巫继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