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扭曲的政府教育财政原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16:06 中国经营报

  2005年09月16日 19:14 作者:姚中秋 来源:中国经营报

  据教育部有关官员透露,关于研究生的收费问题已经研究10年了,但还是不敢轻易出台。直到最近,才选择了9所高校作为试点。不过,在舆论压力下,教育部门宣布暂停明年全面推广的计划。

  看起来,教育部门和大学倒是蛮顺应民意的。不过,对于大学生及他们的家长的民意,教育部门和大学却似乎视而不见。这一收费范围尽管更大,民众反应也更为强烈,但有关部门却没有一点儿调整学费的意思。而按理说,硕士生教育比大学生教育离义务教育更遥远,也更应该收费。

  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政府税收和行政收费有一项定律:一种税费只要开始征收,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基本上就没有回头的可能。至于没有开始收取的费用,则因为还没有进腰包,所以放弃起来并不心疼。第二,关于教育的效用,中国政府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整个教育财政体系就呈现出一种世界上非常罕见的结构。

  目前从下到上整个教育财政体系的结构,看起来有点儿像政府站在一个比较平缓的金字塔的顶上洒水,离顶部越近,越容易享受到政府的甘露。至于最底部,恐怕漏不下来几滴水。也就是说,在中国,越是底层的义务教育,政府所承担的财政责任越小,而非义务的色彩越浓厚,政府越喜欢投资。

  因此人们看到,博士完全免费,硕士也绝大部分免费,大学需要交纳一定学费,到了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在农村,农民自己则要直接、间接地——包括学杂费、教育提留之类——承担70%以上。于是,义务教育成为民众自己的义务,非义务教育倒成了政府的义务。

  这样的安排,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彼时国家奉行一种赶超战略,教育体系就是为了配合这种赶超战略而设计的。要实现赶超,就需要掌握现代技术,这些技术人才当然得通过大学、研究生来培养。因此,政府完全承担大学教育的成本,因为这些本科以上的中高级人才,本来就是政府实现其政治经济目标的工具。他们本来也是政府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招生的,从他们一通过高考,政府就预定了他们未来一生的劳动力。他们静等着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或者国有企业为政府服务。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仅不用交费,政府反而还会给他们发一笔钱。

  这种高等教育,其实类似于惟一的雇主对其未来员工进行的一种职业培训。大学教给他们的是纯粹的技术,包括征服自然的技术和管理民众的技术。可以说,他们所接受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大学,至少在一些伟大的教育家和大学校长那里,是有其特定的价值追求的。

  回到教育财政问题上,政府之所以给本科以上的学生免费,是因为这些人可以为国家带来直接的、看得见的效用。而大学以外的教育,这种直接效用不明显,越往下越不明显。小学生们距离直接为国家服务所需要的年龄和知识太遥远了,因此,政府对这个层面的教育甚至可以交给私人去处理。

  这是一种直接效率导向的教育财政体系。这种体系塑造了几代人思考教育财政问题的方式。今天,人们反对硕士生收费的主要理由依然是:那国家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怎么培养?在这个疑问的背后,潜伏着一种赶超焦虑症。

  这样的教育财政体系,导致整个教育体系变成一种“争上游”游戏。你爬得越高,免费的比例就越高,享受政府的补贴就越多。所以,只要是有一点儿聪明劲儿的孩子,都会生出一种通过考试不断地博取更高一级学位、进而获得政府补贴的劲头。

  其实,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教育投入——不管是政府的财政投入还是个人的时间与金钱投入——都有一个效率从递增转到递减的临界点。超过了这个点,更多的教育,未必能带来福利。但在政府主导教育的社会,政府通常会倾向于投资高等教育,因而,往往会出现高等教育过剩的问题,或者像中国这样,出现某些学生人为延长教育时间的问题。因为,大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进一步升学转嫁自己的人生风险,推迟就业时间。

  带动近年来考研狂热的,就是这种教育财政体系。降低自己的预期从事一般性工作,与继续考研享受政府补贴,简直是不用比较就可以作出选择的事情。不管是对这些年轻人自己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这其实都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由此,大学生就业难演变成硕士生、博士生就业难,而社会资源的浪费相应地也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仅仅从效率的角度看,也需要改革目前的教育财政体系。如果考虑到政府财政的公平原则,则改革的必要性就更加无可辩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