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海信收购科龙 > 正文
 

海信为何天价狂赌问题龙 9亿巨资断绝对手染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11:48 人民网-江南时报

海信为何天价狂赌问题龙9亿巨资断绝对手染指

  袁克成

  记者昨日从权威消息渠道获悉,重组完成后,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将出任科龙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董事长,而原海信空调公司总经理汤业国将出任科龙总裁。与此同时,科龙电器昨晚再次发布公告披露,佛山市公安局已于2005年9月2日对科龙前董事长顾雏军、执行董事严友松、张宏及原管理人员姜源、晏果如、刘科、刘义忠执行逮捕。至此,海信收购科
龙已经是大功告成。

  对于海信收购科龙,一位家电业人士的评价是一个字:抢。

  其实认同上述评价的业内人士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海信在两个月内,即完成了从考察到签订收购协议的复杂过程,实在有些草率,特别是科龙这样的问题公司,这几乎无异于赌博。当然,对于海信九亿元的天价,也令诸多家电企业相当不爽。有业内人士称,海信的报价,绝非仅仅是对科龙股权价值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排挤其他的收购对手。海信这样做是明摆着不给任何人一点染指科龙的机会。因此,这不是收,是抢。

  股权价值因人而异科

  龙的股权有没有价值?当然有,这一点很多家电企业都承认,毕竟科龙在冰箱、空调产业上的市场占有率有目共睹,其巨大的品牌影响力也相当诱人,但问题是,对于诸多家电业巨头来说,科龙的股权价值不仅仅是所对应的资产,更关键的,是科龙的资产与本企业现有资产的互补性有多强、协同性有多大、整合潜力有多广。后者对于科龙价值判断的影响很可能较前者更大、更重要。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家电企业间对科龙股权价值评判的悬殊。有的人看科龙就是一堆生产线;有的人看科龙就是宝,就是亟待开发的富矿。而在海信领导人周厚健看来,科龙就是宝。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先看看科龙的现状。科龙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冰箱年产量800万台,空调年产量400万台,在国内冰箱业中稳居一线品牌,空调方面也仅次于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品牌。作为白色家电业龙头企业,

科龙电器(资讯行情论坛)2004年实现销售额84亿元。

  整合科龙这样资产庞大却问题重重的企业,自身实力一定要强。否则不仅科龙振兴无望,很可能还会殃及自身。从目前国内家电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海尔、第二位是TCL、第三位是海信、第四位是长虹。与这四家相比,其他家电企业的整体实力还略逊一筹。因此,早在科龙陷入困境之时,一位家电业的资深人士就对记者称,国内有实力重组科龙的不会在上述四家企业之外。

  但具体到每个企业,却又各不相同。对于海尔而言,本身在冰箱、空调产业上的实力就相当强,特别是在国内市场上,已经跻身于一线品牌,如果此时收购科龙,固然可以提高其的市场占有率,但其互补性却相对较弱,如何在原有已然巨大的生产能力上,继续满足科龙的胃口,其挑战性相当大。此前海尔试图收购美泰,就已经显示出,海尔眼下最关注的是海外销售网络,收购科龙至少不会是海尔目前最急需的。

  对长虹来说,科龙倒是一块好资产。在空调方面,长虹的产品还没有进入一线品牌,其实力还有限。在冰箱上,长虹更几乎是空白。能够通过收购科龙,一举实现在冰箱与空调两大产品上的突破,也是一条快速发展的捷径。但问题是,长虹眼下更重要的是消除前几年留下的遗留问题,是不是有足够的人员储备与资金储备放手豪赌还值得深思。

  对TCL来说也是一样,此前的一系列收购已经有点消化不良,现在如果又一口吞下科龙,不仅风险大,估计连TCL的投资者都不会答应。

  对海信来说,就不同了,一方面科龙的强项正是自身的弱项,另一方面,海信也没有那么多更加棘手的问题。

  科龙的危机,对海信而言正是良机,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因此,那么多企业有收购的兴趣,但还仅仅是一种意向,最多是派人来走一走、看一看,只有海信,由一把手周厚健亲自带队,不仅考察科龙,同时与政府、银行等方面大力沟通,抢下科龙的决心可见一斑。

  科龙的吸引力何在

  海信集团作为家电业的巨头之一,所涉及的产品相当多,但其长项主要是电视机,这也是海信的起家之本。但即使在电视机上,海信也没有在国内称雄,换句话说,海信集团虽然整体实力不弱,但在每一个单项上,却始终没有在国内领先。海信的特长似乎更多的是,在每一个单项再细化的市场上,形成一两种有自身特色的产品。

  有所特长,在细分市场中形成突破固然好,但眼下的家电产业竞争格局之残酷、之惨烈,越来越容不得一家大企业仅仅靠一两项特色产品生存与发展。拼技术,国内家电企业与国际大公司距离甚远,拼价格、拼成本,成了国内企业的不二选择。但成本的降低首先就是依靠规模的扩大,非如此,很难对供应商形成强有力的议价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海信的心病。

  我们从海信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行情论坛)、科龙电器的年报数据中就可看出。2004年海信电器冰箱产品的毛利为7.73%,而科龙冰箱的毛利率却是29.17%。如此巨大的差距从哪里来,主要是规模,科龙冰箱2004年销售额为32.7亿元,而海信冰箱2004年销售额仅为5.2亿元,规模效应引致的成本降低空间的确惊人。

  以黑电业务起家的海信集团,近年来虽然一直积极发展白电业务,但目前只在青岛和浙江湖州有空调生产线。通过收购北京雪花和南京伯乐,在这两个地方有了冰箱生产线,但产能不足,尤其在南方地区,海信没有任何白电生产基地。而顺德家电产业链是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中最完整的,上下游非常贯通,形成了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所有零部件在半小时之内就可以全部配齐,这对企业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率带来了优势。海信收购科龙后,肯定会在物流、渠道谈判、传播等方面达成平台资源共享。

  更重要的,海信将一改以往缺乏绝对拳头产品的缺陷,将在冰箱产业上,在国内一跃形成较大的领跑优势,在空调产业上,也将跻身第一集团行列。而海信在制冷行业的控制力与议价能力将形成较大优势。

  专业人士对记者称,此前海信总是声称自己不打价格战,而是要以技术占领市场。海信这样讲,一方面是取决于公司的战略,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海信的规模还不够大,根本没有打价格战的实力。但收购科龙之后,海信在未来首先挑起价格大战,肯定不会令人吃惊。

  “抢”是家电业大趋势

  对于国内家电企业来说,做强的前提首先就是做大,这一点已经被那些曾经辉煌或正在辉煌的企业所实践。如长虹、TCL、海尔,以及此前的科龙。

  而通过收购兼并正是做大企业的捷径,与海尔、TCL等企业一系列风生水起的重大收购兼并相比,海信集团虽有所斩获,却一直颇为谨慎。特别是与做为同城兄弟的海尔相比,海信一直较为低调。海尔早在10年前就以所谓激活休克鱼著名了,最近又意图收购美国的家电巨头美泰,其对休克鱼的偏爱已经到了国外。虽然对于收购美泰的想法,业内评价不一,但同为家电巨头的海信却深知,海尔此举也是发展所迫、所逼,更是家电企业的大势所趋。

  其实在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留给规模较小的家电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国内早年间遍地开花的家电企业早已被几大家电巨头收编,而这一趋势眼下并未停止,市场最终只能留下三至四个家电企业是极具可能性的合理预期。在海信的前面是海尔与TCL,其中与海尔年销售额近千亿的规模相比,TCL的销售额也超过400亿,而海信仅为270亿。在海信之后,也有一些家电企业跃跃欲试,在前有差距后有来者的情况下,海信亟须在较短的时期内做大进而做强。此前海信就提出了目标,到2010年销售额超过千亿。

  千亿销售规模的实力,自然要借力于收购兼并,而科龙的困境恰恰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在海信看来,收购科龙可以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此外,海信更不愿意看到的是,一旦国内其他家电企业收购科龙,由此形成的市场格局,将对海信的地位相当不利。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海信报出了9亿元的天价,只有如此,才能断绝其他企业染指的可能性,一举拿下科龙,进而为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