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妙论中的事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 11:22 金时网·金融时报

  斯戆

  为了解决贫困高校学生的学费问题,国家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此政策出台至今,出现了个别商业银行贷款发放不积极的情况。有人安慰银行,说这一方面所造成的坏账,“国家还有大政策,可以注销。”谈到个人所得税扣除额的增加,有人认为,这将造成国家财政赤字的扩大。

  这真是绝妙无比的言论。

  按照第一位论者的逻辑,商业银行在发放助学贷款的时候,可以不必考虑贷款风险问题,因为“可以注销”。谁来注销呢?答案大家都明白,正是国家财政。如此大费周折地绕圈子,直接增加国家财政向高校的拨款额问题不就全解决了?或许,这也正是此位论者的本意所在。

  第二位论者的逻辑相对简单明了:减少税收就必然会增加财政赤字。这一逻辑论述虽然形式上貌似正确,但也难以经得起推敲。谁都知道,近年来我国税收大幅度增长,然而国家赤字却没见明显减少。既然税收增加减少不了赤字,税收减少为什么一定会增加赤字?如果税收与赤字的关系如此简单,那么,每年全国人大所进行的国家财政预算审议,其意义又何在呢?

  虽然笔者从逻辑方面理解此类“妙论”的能力有限,但笔者在这些“妙论”声中,也注意到了下面几个事实。

  事实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其中第一章第四条写得明明白白:“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从这一法律条文上来看,外人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应该没有法律依据,即便是发放诸如

助学贷款之类的有一定公益性质的贷款,也一定要尊重商业银行自己的意愿。当然,这里需要指出如下几点:第一,有的银行明明已经中标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事到临头却又不发放,也是违反法律的,虽然这样的银行为数极少;第二,助学贷款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而银行作为一家大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此类的期限长、金额小的贷款,确有力所不逮之处。既然助学贷款社会功能强大,与其对银行大加指责,还不如从制度方面认真研究一下解决之道来得更为现实。

  事实二。有人做过研究,中国高校的收费水平之高,稳居世界前列。这或许正是有相当数量的人上不起大学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助学贷款需求旺盛的根本原因所在。为了办好高等教育,国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是受托人,是受国家的委托,在拿国家的钱,在为国家办事。国家的钱哪来的?来自于税收,来自于纳税人。但是,这些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使用的程序如何、使用的效果如何,委托人却一无所知———至今也没见过有哪一所高校向社会公开其预算执行情况。如此花钱方式,高等学校再向委托人即国家申请经费,其法律依据与事实依据究竟在哪里?学生交的学费,所购买的产品是教育。这一产品的价值要等到学生就业的时候才能够得到最终的检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毕业即失业在一些人身上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学生花大价钱所购买来的商品,其价值并没有得到市场的承认。就业都成问题,学生又哪来的资金来归还银行的贷款呢?或许,这才是一些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的根本原因所在。而更为可怕的是,目前我们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去淘汰那些生产劣质产品的高校。这些高校财政拨款照给,高昂的学费照收。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财政体系与社会资金水平,能够支撑这样一个教育系统。

  事实三。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短短四年的时间就翻了一番。然而,就在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教育与医疗问题。一些人有病却看不起病,一些人因病致贫;一些人上不起学,甚至因为学费问题连义务教育也接受不了。问题的根源显然不在收入多少上面,而是出在对国家与地方财政预算的约束方面。早有成熟的理论指出,政府并没有减少支出的天然倾向,用好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税收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但对国家财政预算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约束则更为根本。

  ……

  类似的事实虽然还可以再罗列下去,但显然罗列再多的事实也于事无补。最后,笔者忍不住要问的一个问题是:这妙论与现实之间,差距咋就这大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