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物价回落是不是通缩警报 如何走出经济冷热循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09:15 中国经济时报

  见习记者 唐玮

  9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8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环比上涨0.2%,其中城市同比上涨1.2%,农村同比上涨1.5%。这是自2003年9月以来的月度最低涨幅。有人于是担忧CPI涨幅的回落是否是进入通货紧缩阴影的一个信号?而众多专业人士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要拉响通缩警报吗?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价回落的幅度极为不正常,通货紧缩的警报应该拉响了。“现在担心的是通货紧缩将多快到来,而不是会不会到来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物价息息相关,价格变化预示着经济将下滑。”

  相对于袁钢明斩钉截铁的观点,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由此判断将进入通货紧缩的论据不充分。“今年8月CPI同比上涨1.3%,而去年8月是全年物价最高的月份,也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月份,所以不能完全按照此指标来衡量。从环比来看,今年8月比7月涨幅还要大。仅仅根据1.3%还不能明确察觉通货紧缩的迹象。”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数据研究中心刘扬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通缩忧虑为时过早。“CPI如此变化是必然的。前几年,在我国经济加速前进的带动下,各项指标都攀高。2004年的7月与8月CPI达到了最高点,同比增长5.3%。今年宏观调控为经济降了温,又与去年的最高点相比,今年CPI回落是正常的。阶段指数较为平稳,今年1-2月、1-7月与去年同期比,涨幅基本上都在2%以上,1-8月累计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1%。目前看来通缩趋势还未明显,没有惊惶失措的必要。”

  而袁钢明则指出,“CPI涨幅的目标今年年初预定在3%左右,而且是在明确去年7、8月份最高的前提下制定的,现在涨幅仅仅为1.3%。”

  紧缩型调控已到位

  虽然是否应该拉响通货紧缩的警报,专家观点不一、见仁见智。但是,各方在应该重视物价回落所传导的信息问题上取得了一致。

  赵晓认为,CPI回落所传递的信息不容忽视:“一是物价的确已经非常低了。二是宏观调控已经到位。三是需要警惕经济下一步可能会出现下滑。虽然不能说通货紧缩马上就要来,但紧缩型的宏观调控再出台应慎之又慎,包括对房地产的打压”。

  袁钢明说,一旦政策继续收紧,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连锁反应,通货紧缩将毫无疑问发生。“管理层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通缩的风险,认为经济还未摆脱过热的困扰,紧缩型政策不放松,这将是造成通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7、8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上升了,主要原因却是储蓄增加,企业资金短缺仍然严重。而收入问题不解决,投资再高也无法绕过通缩危险。”

  通货膨胀的讨论还未尘埃落定,通货紧缩的忧虑又卷土重来。刘扬就此指出,中国经济动辄过热动辄遇冷、冷热交替问题,并不是短期宏观调控所能奏效的,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依靠增加投入来支撑经济的运行,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重发展速度忽视效益追求,重规模扩大轻视结构优化,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这一轮的经济过热,主要是靠过度的投资所致,纯粹投资增长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第二个问题是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脱节的原因是消费跟不上,国际标准为80%的消费率,2004年我国仅为55%。解决消费问题迫在眉睫。如今产能过剩,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都将呈现全面过剩局面。如果消费不能与经济同步增长,长期的全面生产过剩积累就会带来价格水平下降,企业利润减少,投资意愿下降,经济持续增长受阻。

  解决经济冷热徘徊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什么?刘扬认为,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广大农村人口的收入。8亿农民的消费市场极具增长潜力,如果农民的收入能够持续增长,农民的大部分收入增量将变成消费支出,从而部分缓解基本生活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推动消费的增长。两者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当务之急。

  粮价、油价影响几何?

  物价涨幅逐渐回落的同时,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却逐季走低。央行在9月13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城镇居民对当前物价的满意程度降低,未来物价走势预期不乐观。调查报告指出,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2.5,较上季降低1.4。居民的感受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自年初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飙升,受此影响,国内煤、电、油、运价格不断上涨,商品房价格又居高不下(住房价格不包括在CPI中),居民对物价感到一定的忧虑。

  不少专家也指出,当前影响我国物价走势的最主要不确定性因素是国际原油价格。据了解,今年年初首个交易日国际原油价格为42美元,现今已经上涨了66%。

  刘扬对8月份CPI的明细分析后认为,近期价格水平同比较低与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下降不无关系。但居住类价格上涨5.2%也不可视而不见,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7.7%。

  袁钢明认为,最近几个月CPI的增幅下降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的下落造成的。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在CPI体现不明显,不论在实际上还是在理论上它对CPI的影响都很小,油价上涨30%才能影响1%左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0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