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结构调整不能偏执 振兴东北要依靠合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01:51 中华工商时报 | |||||||||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 夏小林 要准确把握放宽市场准入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关系。警惕新自由主义对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的错误解构。 振兴东北需要以大资本、高技术、先进管理和战略投资人为主杠杆。题中之义包括
辽宁省提出“地方国有大型企业全面放开股权限制”不妥。“限期改制”破坏市场公平交易。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政府重申所有制结构政策不变。要关注国内新自由主义的动向。 2005年上半年,政府再一次明确了对非公有资本放宽市场准入范围的政策。有的官员和经济学人又一次错误地解构这种政策动向。体制内有声音开始批评在重要领域让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选择,公开主张国有资本从产业领域全“退,将规范国企改制与改革尖锐地对立起来,并且对批评“新自由主义不以为然。也有文章赞叹东亚“颜色革命。有文章希望科斯的中国改革六字经“共产党加产权成为今天中共“急进的“时代壮举。有文章和论坛希望“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的“主导、“主体和“基础,由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不可比拟的重大作用。房地产开发商王石说,现在“形势已经变了,‘真正有话语权(的)不是电影明星,不是体育明星,不是政府官员,是企业家和媒体和经济学家、学者的结合(其实,应该包括某些官员———引者注)’。由此看来,在坚持和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决议的问题上,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确实存在一个“神圣同盟。这种现象当然激起了一些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不同的观点竞相角逐。浪涛涌起的声音低于去年国资流失之争,但份量可不轻。 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上半年国务院高层部门的负责人已经先后出面明确表示: 1)垄断行业和领域,今后也要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 2)决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理解为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 3)也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理解为中央“进、地方“退。各地必须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国有大企业(国资委主任李荣融)。 这些表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重申了中央的所有制结构政策不变,并且使一度显得比较模糊的所有制结构政策与市场准入放宽的关系开始明朗化了。 另外一方面,这种现象也确实表明,全面坚持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在认识上和工作中并没有完全解决。或者,如胡德平所说,“如何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何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从各自发展转向优势互补和统一协调发展,这是当前急需抓紧研究的问题。因为,这个重大问题不只是经济体制的安排问题,还关系到宪法、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的走向。另外,政客、私人寡头和国际资本势力主导的乌克兰“颜色革命”分崩离析、败象纷呈,也提醒我们要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二、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题中之义包括振兴国有企业,二者互为因果。振兴东北需要以大资本、高技术、先进管理和战略投资人作为主杠杆。提倡“小马拉大车不合经济学常识。 据有关报道,今年5月份,发改委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在鞍山搞了一个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报告会。大家在座谈会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一,“振兴东北,不是说一定要振兴东北的国有企业。第二,“振兴东北,不是要建多少个航空母舰,而是要发展大量的民营小企业,并最终形成联合舰队。这些看法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振兴东北存在排除振兴国有企业(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可能性。如此推论,依靠私人资本振兴东北后,存在东北国有企业销声匿迹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振兴东北要以消灭国有 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代价(即把国有资本处理光,或者整到参股的状态),那肯定是这种企业没有生命力了。如是,其他地方的改革是否要效法呢? 但是,反面的问题又来了:怎么在上海、广东和重庆等地方,居然“已经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国有大型企业,以至于国家国资委李荣融主任提出,“各地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国有大企业,使之成为本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各地要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盘考虑和安排国有经济的进与退,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就是在国外,无论欧、亚,哪怕在相当于中国一个小地方的小国家,也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在发展(如芬兰、新加坡)。由此可见,关键问题不在企业层面,而是在一些政府官员和经济学人的偏好存在问题。 第二,主要依靠大量发展私营小企业和它们的产业集群(所谓“联合舰队),可以振兴东北?如是,在重工业领域,没有数量适当的大中型企业带动,如何大力发展处于产业分工下端的小企业?或者,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适合小企业独立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如是,“小马拉大车,这类小行业能够承担起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重任吗?它们只能有限的振兴东北“轻工业基地或东北小型零部件基地。中央的原定意图肯定要落空。 从常识讲,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需要以大资本、高技术、先进管理和战略投资人作为主杠杆。这也是政策的基本着力点。有潜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中型骨干企业通过改革,在逻辑上完全有可能在振兴东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再一股力量就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在东北实行开放政策的文件中所提示的,要善于利用有实力的外资。这里的外资应该是包括外国的国有企业。建行股改中引进新加坡的国有公司为战略投资人,就是具有创意的举措。 小企业和民间投资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要因势利导,但是其产业定位、资金规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不足以使其成为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的主导力量,应该是不争的事实。2003年,在被誉为“市场经济大省的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是52.1%,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规模结构偏向轻型化、小型化就是一个间接的证明。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在GDP中已经超过50%,与浙江省的水平相差无几,但是仍然不能从大资本、高技术、先进管理和战略投资人的角度有力的介入国有企业改制,是一个直接的证明。 这里,建议有关部门召开一次全国工业大型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为主,也包括金融和商业等大企业在内的研讨会,专门就这些企业投资东北和参与当地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 的问题征求意见,招贤纳策。 三、振兴东北中,辽宁省提出“地方国有大型企业全面放开股权限制不妥。“限期改制破坏市场公平交易。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005年6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决定,除大型煤炭企业实行国有绝对控股外,“放开地方国有大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两年基本完成国企股份制改造。 辽宁省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比较繁重。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混合经济是必要的政策选择。但是,“地方国有大型企业全面放开股权限制是一个非常容易引发歧义的提法。例如,这是否意味着除大型煤炭企业之外,其他地方国有大型企业的国有资本可以在改革时出清?或者,一部分出清,一部分变为由非公有资本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如是,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即如何落实国家国资委关于在地方上妥善解决国有经济的进、退问题,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在地方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问题,以及在全国产生的消极示范效应问题。 再者,在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两年基本完成国企股份制改造,是否有“政治周期的因素在作怪?经验表明,这容易引起基层加速违规买卖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东北的高、中级干部应该有长期“扎根闹革命的精神,非此不足以振兴东北。这种“政治周期主导国企改革进程的现象,在其他省市是否存在,也需要关注。 在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家国资委对于地方国资委是业务指导关系。地方国资委主要对地方政府负责。另外,国有经济在经营性领域和非经营性领域布局的详细方案至今没有出来,这也为各地自行其是提供了空间。所以,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加强国家国资委对地方国资委工作进行监管、指导和进行直接干预的方案。另外,在国家没有完成全国和区域、行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国有经济的布局规划以前,为了慎重起见,有关国有资本退出的问题应该缓行。同时,要组织力量加快完成全国和区域、行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国有经济的布局规划。如此,方可真正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而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避免在某些方面形成大面积的消极后果后又面临“覆水难收的普京式的被动局面,———这也正是某类利益集团和经济学人所希望的事情:浑水摸鱼,乘机做大,何乐而不为。 另外,在“放开地方国有大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和两年基本完成国企股份制改造的思想指导下,2005年8月20日《经济观察报》已经报道,“6月17日,沈阳市国有重点企业改革会议在迎宾馆国际会议厅举行。市委书记张行湘、市长陈政高向与会的沈阳机床、东药集团、中兴商业集团等24家重点国企负责人发出动员令,提出转制形式不限……但必须在明年6月份之前完成改制。国企改制时间在沈阳市提速为一年了!“此次出售的24家企业都是效益良好的大型企业……但是多家企业的管理层表示,外资控股后现有管理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早知道因为把企业做得好才卖的,还不如不要那么辛苦了。’也曾经有企业管理者向政府领导‘请愿’,提议国企出售给外资并非惟一出路,结果无功而返。类似现象在兰州市也有。在这种急急忙忙的限期出卖效益良好的大中型国企的过程中,政府自甘被动,私人和境外买方自然处于大爷的地位:“你急我不急,日子越靠后越有利于廉价买进。如是,国有资产能够进行公平交易吗?这些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推动,会导致什么结果,是不是出现了国家国资委批评的“刮风”和“限期改制”现象,是不是又会发生新的国资流失和形成所有制结构的偏斜,值得深思。 (16F2)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