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自然灾害死亡人数解密体现制度改良善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14:16 东方早报 | |||||||||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一段时间以来,官方网站相继刊出全国或地方部分自然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总数及相关资料,这一做法虽不事声张,却令人惊讶、引人瞩目。 昨日,由国家保密局和民政部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揭开了迷底,政府已决定对全
网络在第一时间反映民意,在网上发帖的众网民就此普遍予以好评,认定这是政府尊重百姓生命权和知情权的一项善意的制度改进。 读到这则新闻,早报评论员有更多的感慨和比对。1975年8月连续暴雨冲垮河南省漯河、驻马店等多处特大型平原水库,中原大地一片泽国,京广铁路中断四十多天,早报评论员曾作为救灾部队的一员,见证了那场特大洪灾对河南农民和农村造成的巨大“杀伤力”。一年后的夏天,又随所在部队参加唐山大地震清挖(埋)死难者遗体近一个月。那两回,在救灾结束返回驻地前,部队都进行保密教育,对所见所闻守口如瓶被作为一项纪律执行,甚至不允许干部战士在私人通信中言及此事。前后一比对,闻今日政府主动公布灾害伤亡人数,非亲历者决无如此感触之真切。 就事论事,解密首先表达为社会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变化。前者反映为社会的心理承受力有提升,后者表现为执政者直面历史与现实的担当。 由表及里,解密综合反映出社会应对、防控自然灾害物质基础的改善。包括预报与监测,科学决策水平,人、财、物等保障条件的改善,交通、通讯、指挥网络的健全。 解密是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透明公开的必然要求,是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型过程中的应有之举。信息尤其是关乎民生的政务信息,公开是惯例,不能公开只是特例,解密的举动,是国内政务主动与国际惯例对接的姿态展示。 究其性质,自然灾害也归类于社会公共危机范畴,两年前突然爆发的SARS及后来的全民抗SARS,是国内应对社会公共危机的应急反应机制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封闭运作到公开运作、从很不完善到提上议事日程并逐步完善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个意义上,解密不是为了追问历史,而是为了直面未来。 解密还须准确和“坦诚”的灾情统计作为“技术基础”。当欺上瞒下的封建专制官场文化尚有市场时,灾情统计很容易出现物质损失上的“掺水”和人员伤亡上的“缩水”,如此这般,纵然政府有公布灾情损失的勇气,真正公布的统计结果也往往缺乏它的价值所在。由解密的决断作引伸性思考,医治欺上瞒下顽症的专项制度建设也正在推进。 尊重民众生命权和知情权的事,是事关执政为民的事,因而也是“讲政治”的事。故而,抛弃传统的保密观,树立现代的保密观,确立“民可使由之,先要确保民知之”的民本的现代政治哲学理念,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一环。 综上所及,反映为解密这一具体的行政行为,却也涉及到社会进步的多个方面,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综合进步”所结之果。 上文所及的中原大洪灾中垮塌的几座特大型水库,是“大跃进”年代长官意志不顾筑坝条件硬上的产物……解密历史灾难造成的损失,就像一面“警世钟”,时时警醒人们敬畏自然、尊重科学,这对于至今仍然不同程度迷信于“人定胜天”的某些个国人,更具现实意义。 于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开始植入中国社会。解密灾害真相,对人们从理性层面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为何必须和谐相处不无裨益。 有论者称,解密历史、公布真相需要勇气。我们说,变化并非来自谁的勇气,而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以解密灾害真相为契机,人们自然有理由提问,还有多少可以公开、理当公开和公开之利大于公开之弊的事情还没向社会公开?就此,希望看到更多的善举。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