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医保下的医疗券猜想 可行性到底如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 11:58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傅勇 来源:中国经营报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熊先军透露,到2010年,我国所有城镇居民将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这表明,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研究结论之后的一个多月以来,政府权威部门对医改的目标定位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从此前热议的情况来看,此番全民医保这一长期目标的确定,应该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全民医保当然是好事,可问题在于可行性到底如何。可行性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财力上是否可行?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财政承担一部分之后,如果倡导商业保险等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则可完成“全民医保”。 其二,是否有效率?全民医保固然让公平有了着落,可是,医疗系统的病症不仅仅在于医保覆盖面过窄,而全民医保这个“处方”对于其中的低效率问题显然并不对症。 正如美国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奥肯指出的,效率和公平之间的权衡取舍无疑几乎是任何一项新政最为头疼的地方。具体到医改问题上,除了医保范围狭窄之外,药品价格天价翻倍、过度检查、只开高价药以及医患之间的强烈不信任感等等,无疑更是社会深恶痛绝之处。可惜的是,在全民医保之后,这些问题非但不能解决,还可能恶化。因为,在全民医保的制度安排下,一部分卫生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公共物品,患者担负高价药和过度治疗的现象可能会进一步蔓延;而在医院方面,由于稳定的市场得以急剧扩大,竞争的缺乏必将导致效率的流失。 因此,推行全面医保的这些相关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幸运的是,“医疗券” 或许可以成为节约公共卫生资源的一个理想的制度创新。 从概念上看,“医疗券”显然是上世纪80年代讨论的“教育券”的引申,后者在1955年由芝加哥货币经济学派米尔顿·费里德曼首先提出,90年代美国有些地方立法中已经开始或正在开始实施。而关于“医疗券”的讨论却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简单地说,“医疗券”是由政府或私人机构资助的,主要用来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的凭证。“医疗券”每一年或两年发放一次,参保居民可每人免费领到若干张,“医疗券”一般只能供本人在任何一家定点医保医院使用,一次可使用多张,而医院则将接受的“医疗券”向政府兑现以获得回报。 “医疗券”的好处在于在公共领域中引入了竞争机制。由于“医疗券”可以在任何定点医院(公立或者私立)使用,居民在领取了“医疗券”之后,当然会选择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医院,而由于“医疗券”是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竞争“医疗券”,医院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从而竭力为患者着想。另一方面,由于“医疗券”可以累积使用,所以患者也就有了动力去节约使用“医疗券”以备将来之需,乱开贵重药品的冲动就会受到抑止。 “医疗券”制度下,医疗条件和业务合格的私立医院也将全部被列入定点医保医院。同时,大大降低医院的进入门槛,允许成立更多私立医院,这将极大地降低公立医院垄断卫生资源的现状。另外,医疗市场的放开和一体化也可以为人口越来越多的中国社会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医疗制度基础。 因而,“医疗券”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一种“选票”,居民会把它们投给最好的医院,就像消费者把钱投给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一样。在我看来,“医疗券”的实行可以将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既提供了全民医保,又保证了稀缺的卫生资源不被浪费。考虑到全民医保下的效率隐忧,“医疗券”十分值得一试。 实际上,在宁波和南京等地,已经出现了“医疗券”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过,眼下“医疗券”还仅仅局限于这些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或城市中的低收入阶层。“医疗券”在较好地解决了低收入阶层医疗问题的同时,能否可以作为全面医保的配套出路呢?仅就已有的逻辑和实践经验来说,我们有理由对它抱有乐观的期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