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雁:贸易危机频发 审视双方长远战略眼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09:39 中国财经报 | |||||||||
贸易危机频繁的发生,不但考验着中欧双方领导人的国家利益保护意识,也在审视着双方的长远战略眼光 吴南雁 从8月初开始,数千万件来自中国的纺织品积压在欧洲各国的海关和港口,英国零售业
5日,中国与欧盟宣布就解决中国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达成一致。根据磋商纪要,欧盟将全部放行所有滞港货物,对超过2005年协议数量的部分,其中一半由欧盟通过增加备忘录规定的数量解决,另一半由中国用明年的配额预借以及个别品种调剂来解决。由于该协议须得到欧盟25个成员国认可才正式生效,欧盟委员会预期,下周初协议可获通过。 如果不能做到治标又治本,企业出口还会有困难“压关问题使企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现在问题解决总算让企业松了一口气。”在评价中欧5日晚间达成的纺织品新协议时,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韩立成这样说。 浙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大省。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1-6月浙江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52.1亿美元,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58.4亿美元。大批中国纺织品在欧盟海关滞港,给许多浙江纺织品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 温州市服装协会外贸分会秘书长吴一亨对中欧达成协议表示欢迎,但是他也认为协议内容很难做到治标又治本,现在这种压关的局面,正是由于纺织品进出口商担心配额限制,所以纷纷采取抢关措施造成的。 外贸受阻层出不穷,也令浙江的业界人士开始寻求治本之策。韩立成表示,今后浙江的纺织企业会采取措施,想办法分散市场风险。压关事件对行业的心理暗示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年剩下的4个月,中国纺织企业也许还会陷入困境由于此次谈判的细节尚未公布,国内的专家们对协议存在着不少疑问。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说,明年的配额会不会比今年多?如果不会增多,中国企业今年增加的设备和人手就闲置了,一定会对纺织业造成损失。 东华大学纺织经济研究所顾庆良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压关问题解决了。但实际上它对整个行业的心理暗示和影响绝对不可小视。此前,由于中美纺织品谈判失败、中欧协议久拖未决,苏浙一带已经有部分服装厂拟定裁员。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担心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商务部已经按配额将生产任务分配给了企业,现在新的协议使数字发生了变化,企业如何应对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现在,中国纺织品企业最关心的就是配额数量分摊的细节以及已经到手的配额是否能够继续出口。据了解,具体的配额数字现在还无法估算,因为必须要等所有的方案公布后,按照分配原则进行计算,再逐个类别进行相加后,才可以得出最后结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欧盟在解决压港事件中增加的配额,将不会计入中欧“上海协议”中所签订的2005年配额总量,也就是说,这部分的数量不会计入明年计算配额增长时的基数。而根据协议,欧盟也将对绝大部分超过配额的纺织品用增加配额的方式予以“放行”。曹新宇说,从整体来看,协议对中国纺织品企业是利大于弊。首先是一些因为决策方式等原因造成的未收到货款的企业将可以尽快拿到货款。另外,由于前景不明朗,欧盟进口商已经开始将部分冬季订单发往印度、孟加拉等国,协议的及时签署,将为我国的纺织企业挽回部分冬季订单。 “这次协议是一个‘双赢’,但可能只是一个‘有限的双赢’,”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他认为由于配额到8月份就已经用完,今年剩下的4个月,中国纺织企业的出口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中欧要想就解决纺织品问题达成“战略上的双赢”,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建立妥善的进出口协调机制以及解决双边贸易争端的协调和谈判机制,使中国纺织品能够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正常出口。 仅仅通过目前采取的“救火式”的解决方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与欧美贸易之间所面临的新冲击 其实,中国与欧美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争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与欧美的关系正在迈入一个新时代。 从全球战略上来说,中欧之间正在日益彼此需要,而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中国外贸的依存度在去年已经高达70%,贸易谈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也在日益上升。此次中欧之间的贸易危机,距离上一次达成一致的时间也只有40天。贸易危机频繁的发生,不但考验着中欧双方领导人的国家利益保护意识,也在审视着双方的长远战略眼光。 当前,中国与欧美贸易摩擦增多表明了在中国与欧美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与欧美之间,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性,只是长期以来双方已经在这种不对称结构中达成了某种平衡。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现存的中国与欧美之间已经相互适应的不对称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冲击也会越来越大,波及面也会越来越广。仅仅通过目前采取的“救火式”解决方法,实际上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与欧美关系之间所面临的问题。此外,通过市场力量而自发形成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新型经济分工和格局,是有可能的,只是其间的过程会很漫长,单纯寄希望于此也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打开新的战略视野,塑造新型的可管理机制,积极开创中国与欧美关系的新格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