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萧剑:人民福祉比GDP增长更为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04:06 每日经济新闻

  萧剑

  经济增长了,就业率就提高了。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著名的“奥肯定律”。然而,这条规律如今在中国似乎不灵了,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5年到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年到199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年到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与此同时,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被国内外实践普遍证明的“奥肯定律”,为何在中国“失灵”?

  有人说,悖论来自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很多地方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都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资金、技术密集性企业替代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个理由站不住,无法解释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经济结构调整,独独在中国出现“奥肯定律悖论”?按正常规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会促进另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然而在中国却没有。只有两种合理的解释:一是虽然经济增长了,但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于是内需无法启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二是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是第三产业的劳动条件和劳工权益太差,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了“工时超长型产业”,自然吸纳不了太多的员工。

  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有,而且互相因果。

  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税收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这几年政府税收是国民工资总额的2至3倍;即使在并不富余的工资里,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的缺失和相关领域的部门私利化,又在无情地掏空普通百姓的腰包;此外,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由此导致的经济和健康成本,也只能由当地百姓承担。

  至于劳动条件和劳工权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完成的一项大型调查(19万份问卷)表明,在中国城市当中,所有行业中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都超出了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法律规定,每周平均工作48.16个小时。这一调查报告同时显示,大部分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或足额的加班费。

  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产生了十分有害的负面影响:既大面积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限制了正常的就业机会增加,并损害了民生状况,进而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内需拉动力。据测算,改善劳动条件可以大幅度增加就业机会,按最保守估计,用不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可以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增加400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以往,我们往往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正当性问题。经济增长是为了增进民众福利,还是GDP和税收的数字攀升?经济增长是使人与自然、人与人更和谐,还是加剧贫富差距以及人与资源环境、人与社会的紧张对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人民福祉相关网页共约9,01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