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助学贷款:寻找政策与商业的均衡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 03:48 第一财经日报

  张昌辉

  每逢开学之际,助学贷款的话题总会被拿出来说说。1999年以来,几乎年年如此。但说过后、炒过后,政策的推进还是不干脆,似乎到现在还难说有个满意的答案。助学贷款兑现率仅占预算的10%左右就是一个明证。一句话,助学贷款至今尚未找到一条理性的可持续的出路。

  日前,教育部官员以非同寻常的语气提出了几条“最严厉的措施”。比如,针对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不力的地区,财政部将拒绝“安排共建经费”、“减少转移支付资金”、“调减招生计划”,“暂停硕士、博士点的审批”等。看了让人兴奋又紧张。

  通过上述举措,人们的确感受到有关部门对

助学贷款执行不力的焦灼心态,仅此,教育部的举动确实值得称道。但称道之余又觉得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为这些“严厉措施”具体到操作程序上,需要取得银行等方面的支持,各方面在协商过程中需要寻找一种协调机制。协调就是谈判,而谈判就是讲利益均衡,讲双方的妥协点。那么,助学贷款的政策与商业的均衡点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通俗地说,均衡点的实现就是“有呼有应”。所谓“有呼有应”就是教育部门的愿望和诉求能得到金融方面的应答和支持。但现在的局面却是,教育主管部门很积极,但金融方面却“冷面相待”,或出于“场面上”的需要应付了事。金融方面为什么有生意不做?银行的回答是,不是不做,而是无利可图。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呼有应”、“有呼必应”甚至是“未呼先应”呢?关键还是要找到一个政策与商业利益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补贴的额度。

  这个额度究竟要多大?是15%?还是20%抑或25%、30%?现在银行不愿揽助学贷款业务,说明它的边际成本还是大于边际利润,说明15%的财政补贴比例还是低了。低了就要考虑提高,经济的问题还是用经济的手段解决为好,但我们一些决策者似乎特别偏爱使用行政手段,而行政手段又常常不见效,或者不能可持续推行,所以,才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依笔者之见,这个额度的最后敲定,需要银行、高校和财政三家坐下来谈。一方面,银行的成本和风险要精算出来,究竟需要补贴多少才比较合理?但银行也要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再说高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是天经地义的,况且高校介入助学贷款监督社会成本最低。而财政,尽管有承受力的问题,也有各地财力不均衡的问题,但矛盾要讲主次,不是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谚语和口号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助学贷款相关网页共约39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