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谷贱伤农 袁隆平的不朽发明其实害了农民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13:48 解放日报

  前不久的《光明日报》,刊载了袁隆平讲的一个故事:“2000年,郴州一个农民开玩笑地对我说,袁老师呀,我们感谢你,让我们吃饱了肚子;我们又要埋怨你,把产量搞得那么高,粮食不值钱了哦。我就对这个农民说了一个‘曲线致富’的道理。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告诉我‘曲线致富’成功了,粮食丰收,西瓜、蔬菜也卖出了好价钱。他这回百分之百感谢我了……”

  我们对袁隆平先生的境界深感敬佩。但是在这则小故事里,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谷贱”。为什么这么讲呢,从长远角度看,假如我们每年没有新增的1000万人口,及其吃饭需要,假如我们的人口总量和结构日趋稳定,那么农业产品的需要最终将表现为缺乏弹性的特征,也就是说需求表现得比较稳定,不会出现较大起伏。同时,即便农业生产技术维持原来状态,或者发生巨大进步,都将导致供给大量增加,这样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必然使价格大幅下降,从而使农业收益剧减。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谷贱”。显然,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产品供给的增加、价格的下降之间,还是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的。

  但是“谷贱”是不是意味着一定“伤农”,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从直观的角度,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农业收益的减少,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减少。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谷贱”———即价格下跌同样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它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鼓励农民离开农业。美国的农业经济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200多年前,大部分美国人住在农村,而且大多数都在当农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到1950年,美国只有1000万人在从事农业生产,占劳动力的17%,到200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下降到了300万和2%。数字巨降的另一面,是农业生产率的巨大进步,尽管农民人数减少了70%,美国农业2000年生产的作物与牲畜仍然是1950年的2倍多。所以谷贱带来了什么,就美国而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促使农民离开土地,辗转进入工业文明,促进社会生产结构的转型,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政策杠杆、价格杠杆保护农民收益,这是不错的,但是也不能把科学技术的进步看成是谷贱伤农的原因。

  袁隆平发明水稻高产技术的初衷,是要解决10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仍然有强大的大米需求。所以,增长的供给和增长的需求,这种双向的力量足以抵冲“价格下降”带来的负面效应。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现实的“谷贱伤农”问题与农业技术的进步未必有一种紧密的因果联系,农业技术进步仍然是必要和不可忽视的,而如何改革现有的粮食收购体制、粮食供给机制、粮食价格机制,倒是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关注的。

  作者:王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袁隆平相关网页共约23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