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的崛起是机遇不是威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14:57 人民政协报

  乌云斯琴 任一龙

  中国议题时下就像一张抢手的门票。  

  还记得那个叫布朗的美国人吗?1994年9月,担任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的莱斯特·布朗写过一篇让中国人感到震惊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人》。1994年10月底,中国科学院研究
员胡鞍钢第一个对布朗观点提出疑义,在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如何养活自己》,指出布朗观点是片面的,夸大了中国粮食进口量和对世界市场的负面影响,胡认为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昨天下午,来北京参加“21世纪论坛”的布朗与胡鞍钢进行了面对面的观点交锋。 

  布朗掌握着很多数据,以此来告诉人们

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如果中国在2031年时像现在的美国一样不加节制地消费资源,那么中国将耗费13.52亿吨粮食,远远超过2004年时3.82亿吨的消费水平,相当于2004年全世界粮食总产量(刚刚超过20亿吨)的2/3。关于能源的数字甚至更加令人吃惊——如果中国要像现在的美国人一样使用石油,那么到2031年时中国每天将需要9900万桶石油。现在全世界每天的石油产量为7900万桶,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产量。如果中国的汽车拥有量要达到美国每4人拥有3辆汽车的水平,那么到2031年时中国将拥有11亿辆汽车——大大超过目前7.95亿辆的世界总量。不仅是汽车、石油的问题,停车场那时将成为困扰人们最大的问题……  

  他用一个美国人特有的感觉以数据和结论告诉人们中国这样发展对世界产生的严重后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

鞍钢坦率地告诉布朗:“您的观点既有错误之处也有正确之处,对中国崛起的分析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他说,首先布朗只看到了中国发展和崛起对世界和人类的挑战,如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但也忽视了中国崛起是对世界和人类的重大贡献和新的机遇。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崛起总会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关键是前者是否大于后者。  

  胡鞍钢同样用数据陈述了中国崛起是贡献、是机遇的观点:首先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对世界新增GDP的贡献率达到27%,2000年之后达到了1/3。其次中国对世界贸易与市场扩大的贡献,中国使全球制成品和消费品价格下降。再有中国对世界减少贫困人口的贡献,如果不是中国减少了数亿贫困人口,世界总贫困人口不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这是中国崛起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是世界奇迹。布朗忽视了这三大贡献,好像中国崛起对世界尽是负外部性或负面的。 

  “那么布朗先生的观点有什么正确的地方呢?为什么我们还同意他的一些观点呢?”胡鞍钢认为“布朗所提到的也正是我们认识到的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充分认识到西方的高消耗、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实际,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主动选择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主张绿色发展是中国必选之路。我们要从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高资本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模式转向较低的资本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模式。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和平崛起也是绿色崛起。”胡鞍钢如是说。

  “我非常赞赏中国过去发展的成就,西方的增长模式不适合中国。因此,我的新书的名字是《向中国学习》,让人们从中国的发展看到未来的方向。”布朗接着胡鞍钢的话说。 

  当记者问到胡鞍钢为什么要置疑布朗先生。他解释到,几年之前,布朗就公开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崛起是对美国最大的挑战,因为中国的资源消费超过了美国,他担忧中国将给世界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尽管布朗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但是他的资料和观点客观上却为世界上十分流行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依据,他对中国的看法不是两点论,而是一点论。这是我与他之间观点争论的主要原因。他没有能够看到,中国对自己所面对的发展挑战是有充分的认识,及时的响应,都是靠中国自己来解决,而不是向海外输出问题,这是自主式发展、自我约束发展、自我调整发展。中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胡鞍钢相信,中国也会解决自己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