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专利变成现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16:43 《财经文摘》 | |||||||||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2005年8月20日 “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根本没有到位。”NEC知识产权本部长、常务董事广崎膨太郎说。“搞企业经营,谁都会注意现金流的,但很少有企业会把知识产权的价值加到现金流中去,也很少有人在想办法把用不上的专利转化成现金。”广崎接着说。
现在日本国内登录在册的专利数量为5000万件,但其中派上了用场的只有35%,剩下的65%并没有使用。但企业对没有派上用场的专利也要缴纳维持费用,这主要是为了保护主要专利,阻止类似的开发。当然这部分费用是要记入企业成本中去的。 随着企业经营成绩的改善,2004年日本企业对研发的投资开始出现了复活的兆头。但企业依然需要提高经营效率,不能忽视知识产权的相关费用。 通常企业把全年销售额的5%的经费用于每年的研发,但对投下的资金是否能获取同等的收益,往往不能明确计算出来。在2000年出现IT危机,企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时,各家企业也最先把矛头对准了知识产权部门。2001年与2002年相比较,企业对知识产权部门的投资额从13400亿日元一下子降到了4460亿日元,消减了2/3。研发人员也从95000人减少到了38000人,消减了4成(数字来自日本专利局)。 现在企业多少能增加一些研发费用了,但毕竟大不如前,在经费的使用上不那么自由了。过去人们总是说研发是在培育一棵“摇钱树”,而现在不少人把研发看成了一个花钱的“无底洞”,研发之后在花钱保护、管理专利,如果知识产权部门的工作就设定在这个范围的话,企业内部自然有人会出来说话。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把知识产权看成经营资源的一部分,积极地使用起这个资源了。 知识产权部门与外界的“交流” NEC正在开始集结企业专利,酝酿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该公司有手机信号、超大规模记忆技术、光屏、集成电路的设计工具等技术,开始把企业不能完全派上用场的技术转让出去,获得了效益。2002年,该公司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收入为100亿日元,到2005年3月底的2004年度的相关收入为500亿日元。这方面的收入基本上可以算成纯利润。 就是这样,广崎常务还是认为公司内部的技术没有都用上。公司里有不少开发工作做了一半就干不下去了,还有些技术,因为公司内部不能充分使用,或者因为市场比较小,广崎希望能采取和其他企业合作的方式,通过提供专利来实现商业化价值。 为此,NEC设置了一个“技术创新作坊”。作坊定期召开论坛会议,公布创新成果,募集相关的合作伙伴,以实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从去年2月开始,到目前已经开了三次论坛会议,结果一些企业提出的商业设想大大超出了NEC的想像范围,让公司眼界大开。 S R D(红外线放射率转变材料) 本来是NEC为人造卫星开发的表面涂料,宇宙中急剧的温度变化会给卫星内部造成不小的影响,而通过这种涂料能让温度变化变得缓慢。参加论坛的企业中,有些是做纺织、建筑工作的,他们提出把这个技术用在纺织、建筑物表面上,而且很快就立了项。 广崎常务说:“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与外部的融合,已经是我们今后必须走的一条路了。” 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价 日本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取访晓彦在麻省理工大学从事过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硕士学位。他觉得在企业里长期从事技术开发没有太大的出路,开始摸索技术商品化的途径。他认为企业内部的技术市场有限,很多技术不能迅速进行商品化,如果把技术只限定在自己企业内部使用的话,反而会限制了企业自己的发展。为此他于去年6月把十几家上市企业的技术进行整合后,推向了市场。 三菱综合研究所为了有效地使用尚未利用的技术,对专利目录、论文等进行了数据库处理,可以随时进行检索。用这套检索程序,能省略先行技术调查、专利侵害状况、开发投资战略分析等手续。 日本现在正在利用外部力量来省略研发中的浪费,在提高研发效率,构筑新的事业战略。 编译:陈落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