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 地方政府不应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10:52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评论员商寅泉 国家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前不久在中国西部六省区与比利时经济发展座谈会上透露,到2005年年底,国家确定的西部开发重点项目将达到70个,规划投资总规模近1万亿元。王金祥副主任同时表示,今后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还要明显加快,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畜牧、旅游等产业以及重大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规划投资总规模近1万亿元,这是不小的数目。这表明,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坚定的,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是不断增强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是稳步迈进的,正如温家宝总理前不久所言:“4年多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 但是,在西部大开发走进春天的同时,大开发本身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的招商引资在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旺局面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协调、不合理、不科学、不符合市场经济商业运作的做法,产生了一些误区,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 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坐到了谈判桌主角的位置上,这是误区之一。 西部开发的投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政府。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发展教育卫生等方面,由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同时鉴于西部地区财力弱,加大中央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是市场。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投资,这包括加快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国内的社会资本,也包括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等。 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投资这一块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是改善投资环境,而不是直接坐到谈判桌前,代表企业表态、拟定条款条文、甚至亲笔承诺签约。据笔者了解,有些市、县、乡政府,为了先把外商的资金弄到手,在主体企业犹豫之时,自己就临时决定让某位官员出马,注册公司,以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同外资合作,然后越权干预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资金分配、人事安排。在企业招商引资谈判考察过程中,更有政府官员参与其中,或在国内吃喝,或到国外旅游,加重了企业负担。还有的地方政府更是在误区中越走越远,把招商当做政绩追求,硬指标下达招商项目,高指标规定招商数额,企业承担不了,就把数额分解到党政单位。有个在地区人大工作的朋友反映,不仅人大有指标,连政协,甚至法院都要完成一定数额的招商。这真是有点过了。 西部招商的误区之二,是政府或企业的短视行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只顾自身利益,不顾百姓利益。 西部大开发,工作重点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外,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经济、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在这4年中,多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到了引进有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项目和资金,取得了较好的长远发展利益,但有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实在对西部开发只能起到负面的作用。比如,某市花巨资引进的一个项目,在国际上早已属于“夕阳工程”,其设备也都是先进国家即将淘汰的东西,而我们的地方政府为了在账面上显示招商的成绩,急急地签约引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土地出让,是西部招商中比较吸引外资眼球的一项措施,而在这件事上,有些地方也做得出了格。有一种做法叫“零地价”招商,谁来投资,可以免交征用土地的一切费用。这样做的结果是,外资企业可以利用到手的地皮在当地银行获得抵押贷款,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无法获得资金补偿,安置成为后患无穷的问题。“零地价”招商的误区让外商能够空手套白狼,地方政府获得短期利益和在任时的政绩,却给西部的明天留下一大堆难题。 放眼祖国西部,目前有许多地方还是一片片处女地。在这片地上,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但愿,西部大开发从起步、开局阶段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往前走。有些误区对环境资源造成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阻碍,忙活半天往往事倍功半,甚至祸国殃民,不可不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