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何带不来高就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00:06 中国经济周刊

  “经济增长了,就业率就提高了。”这是人们很自然的想法,也是世界各国规律性的现象。然而,这条规律如今在中国似乎不“灵”了,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节攀升,目前已增至约2400万名,而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等待“消化”。“经济高增长带来高就业”的规律为何会在中国失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沈家锐/北京、江苏报道

  以“苏南模式”著称全国的江苏省,近来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发展“成绩单”:据权威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12.85亿元,同比增长14.5%,高于今年一季度0.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在就业方面,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截止6月末为3.52%,比上年末和一季度又分别下降0.38和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江苏省仍然存在高增长、低就业现象。今年江苏的就业弹性系数还没有统计出来,估计其就业弹性系数同1980末和1990年代初相比,仍然偏小。这在全国也是普遍现象。”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评价江苏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 就业率下降

  从上半年的发展势头看,江苏经济今年似乎没有理由不保持快速增长,笑傲全国。在今年6月19日举办的2005上半年江苏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与会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共同对江苏经济发展环境和趋势把脉问诊,并一致判断、预测:虽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江苏经济全年仍将在13%-14%的增长区间高位运行。

  经济高速增长是好事,但江苏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系数却未呈现上升趋势。“江苏省2004年的GDP增长14.9%,就业弹性系数为0.02,相比2001-2003年的0.03,就业弹性系数是小了一些。”江苏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刘兴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虽然理论上说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从江苏的实际情况看,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就是例证。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江苏省就业弹性系数及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均长期下降(1981-1985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23,1986-1990为0.18,1991-1995为0.04,1996-2000为0.01,2001-2003 为0.03 )。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同步的,为什么江苏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

  “江苏就业弹性系数降低是正常现象。这些年江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类似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增多,逐步替代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虽然投入了同样的资金,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却减少了,就业弹性系数就会下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曾芳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道。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资本密集产业的增加,使得原来要5个人干的活,现在只需要1至2个人干,就业弹性系数难免下降。此外,第三产业和城市化发展不足,也是形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江苏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刘兴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谈了自己的看法。

  专家支招:

  城市扩张和产业规模都需要

  “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就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他还认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5,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左右。

  从江苏的实际情况分析,就业的弹性系数在降低,城市新增就业岗位的供给减缓,似乎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不只是在江苏,在整个中国都存在。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率,年平均达到9.4% ,但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1985-1990年,全国 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 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 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我国 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出现了变异。

  那么,面对在中国出现了变异的奥肯定律,如何使经济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也能带来高就业?

  “对周期性失业,要通过经济增长来促进;对产业结构调整、改革等形成的失业,要靠更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政府在这方面要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提供更多的培训补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向《中国经济周刊》阐述解决失业问题之道时指出政府职能不可或缺。

  “在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们的研究证明,民营企业虽然不大,但对就业的贡献却不小。大企业多的地方,就业并不见得很好,人均收入也不一定很高。”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为解决就业开出了一剂药方。

  “解决就业问题应该依赖非正规国有经济部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服务业发展门槛很低,但是效益很好。社会应该给这些服务业部门创造一个免税的环境空间。”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广研究员如是说。

  多年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从专业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理论上解决就业问题要发展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发展这个平台,没有城市化的发展,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催生产业的发展,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对话

  中国可以用什么办法增加就业

  主持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

  嘉宾:

  赵晓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

  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王小广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悖论来自经济结构调整

  主持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失业率却没有下降。劳动保障部近日透露,截止到2005年 6月底,登记失业率4.2%。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同步的,在中国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

  赵晓: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在变化,经济结构逐渐地脱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资金密集型产业,相同资金带来的劳动就业的增长自然就比过去减少了。其次,同样的资本投入,大企业要比中小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少,国有企业要比民营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少。我国现有国有企业当中的资源型产业,比如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电力,这些年发展比较快,特别是实施有保有压以来,一个客观的结果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占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也会带来就业减少。第三个原因服务业发展不够,这跟城市化的进程有关系,城市化会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蔡昉:应该看到,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确实有所下降,1980年代的就业弹性是0.4,(一个百分点的GDP能够创造0.4个百分点的就业),现在下降到了0.3,可能更低。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宏观经济的周期因素。第二是结构性调整的因素,比如产业结构变化,一些旧的产业逐渐退出新的产业形成的时候,也会造成一些失业。第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因素。国有经济进行改制重组,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工人会出来,也会形成失业。

  王小广: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就业压力大,就业和需求不能完全匹配,比如,有知识劳动力的失业比率在上升,现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00万人,不少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其次是长期以来的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压力;第三是结构性调整形成的就业压力。原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造成的下岗人数在增加。

  主持人: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长总能带来就业的增长。反过来说,要保证就业的一定增长,GDP必须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但是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中国GDP增长对就业增长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赵晓:首先要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增长;其次,要更多地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同样的资金投入,同样的增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第四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发展有关系,城市化发展得快,相应地,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很快,就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蔡昉: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应该是互相促进的,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我国的就业,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在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就业弹性是0.4,目前有所下降,在0.3左右,但还是一个正数,也就是说,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还能够带来0.3个百分点的就业。这也说明,经济增长可以解决周期性失业这部分。因此,要扩大就业,经济增长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王小广:经济增长在不同阶段对就业有不同的影响,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劳动力的,造成了就业率并没有提高,失业率并没有下降。这是用资本代替劳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趋势。从国外的情况看, GDP增长加快,失业率会下降。综观韩国、日本等所有重化工业国家,一般说,如果国内产业链条在增加,投资在增加,就会带动中间需求增加,企业的供给也会增加,这样就会带动就业的增长。

  仍需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主持人:从今年就业形势来看,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充分就业,城乡真实的失业率应当在两位数以上,甚至有分析人士指出,根据中国政府内部的统计数字,中国实际的失业率是10%。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间的选择和发展重点上,我国一直未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的矛盾关系。那么,要减少失业率,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应该以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为主?是搞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还是搞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赵晓:如果是搞资金密集型产业,带来的劳动生产效率可能是提高的,但是另一个方面是就业问题更加尖锐。实际上,中国目前应该更多地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这里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一部分是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一部分是跟高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深圳的华为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民营企业中的顶级企业,也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事实上,这个企业之所以发展成功,主要利用了中国大量的廉价高知识劳动力支持软件的开发,使得企业迅速崛起。大家都说这个企业是高科技企业,其实是知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还是中国的一大优势,能够利用好中国劳动力优势,企业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如果只停留在资金密集型,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产出效率越来越低。比如,今年上半年就出现了过度的投资和资本的产出率下降的情况,1998年到2003年,增量资本产出的比率达到了2.0,(两块钱的资本投入,有一块钱的产出),但是到去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8,到今年上半年已经上升到了3.8,这个投资效率是不断下降的.如此下去,我们的资金是不够的,如果利率一上升,这个产业统统都要死掉。

  蔡昉: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仍然需要大发展,这也是目前更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既然中国还存在着城镇劳动力失业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大量存在,农民工在流动中也不能完全找到稳定的就业的情况下,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上,很显然,以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为主的经济模式不可能解决这么大群体的就业。实际上,重化工业化违背了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上的比较优势,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中国永远不走重化工业化道路,但是至少可以做出判断,我国目前还没有到重化工业化的阶段,重化工业化有可能伤害就业。

  王小广:因为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还处在中级阶段,中西部地区还应该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但我希望沿海地区的产业能够升级,把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因为中西部地区正好是就业问题最严重的地区,现在更应该加快这个转移过程。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沿海地区的产业是在升级,但这个升级只是一个浅层化的,并没有把产业链延伸到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现在沿海的很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之后,带动的中间需求恰恰是国外的,出现出口、进口循环。这个循环只是一个外循环。如果从内需和就业的角度看,应该形成一个内循环。所以,从区域来讲,应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到中西部地区扩散;产业升级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涉足国内产业链,形成纵深的产业链延伸,使之达到中国整个产业的土壤中,这是能否解决就业的关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就业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360,000篇。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