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可迟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 12:15 和讯网-《财经》杂志

  是忍受油价一时冲击,还是继续扭曲油价,搞乱信号,现在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

  胡舒立/文

  酷暑将过,国人对于所谓“油荒”的担忧却在继续蔓延。不少媒体刊登文章,在详述南方一些省份加油站长龙之场面之后,还就此“荒”之原因和趋势大加分析,形成一时之舆
论热潮。

  当然,南方的“油荒”无论情势如何,眼下还只是局部和暂时现象。中国的成品油市场现在尚未形成整体性的过度短缺局面。真正令人担忧的,主要是导致这种局部“油荒”的原因——国内成品油内外倒挂的价格机制。

  中国目前的成品油价格远较国际市场为低,差价至少在每桶10美元以上。作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这种严重的价格扭曲极不正常。控制价格造成市场扭曲,抑制了供给而放大了需求,不仅导致“油荒”频仍,还以持续的错误价格信号误导经济发展方向,使高能耗高浪费成为趋势,其后果相当严重。在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都因人为压低国内油价,在经济上付出重大代价。而放开成品油价使之与国际价格接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整,才是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石油进口国的惟一正确选择。

  当前不少舆论在谈到国内的“油价控制”时,虽强调改革之必要,却又将现状视为基于国情的一种必需和必然。这是不了解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的基本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经实行过成品油价格的计划内平价与计划外高价“双轨制”。但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朝向成品油价并轨的改革即已经开始;至1998年6月,正式引进了与国际油价挂钩的定价机制。国内成品油的价格最初是新加坡市场价格挂钩,每个月调整一次。至2001年,这种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定价挂钩对象也变更为新加坡、鹿特丹和伦敦三地综合加权的“一篮子价格”;调整时间则视上述油价累计上涨幅度而定。虽然新的价格信号仍不免迟滞,还不属于实时价格,但已经正式步入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之路。

  改革中止始于2003年春的SARS事件。为确保灾难之后的经济复苏,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选择了“暂时终止油价挂钩机制”。而此后国际油价步步上涨,中国经济又面临“过热”之虞,成品油定价即“一步被动,步步被动”,在“有形之手”的操控下与国际市场越差越远。由是,一项未经深思熟虑、未曾广泛讨论的权宜性举措被固化,最终引致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重大改革无疾而终。当前,中国所实行的人为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事实上已经退到了1998年以前,与处于大规模转型的中国经济体制根本错位了。

  人为的价格控制求得一时平稳,最终却使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不稳定。在吸取教训的同时,政策纠偏已经是当务之急。由于油价问题牵涉面广,我们认为纠偏行动可分为几步走:其一,重回改革轨道,使成品油与国际油价挂钩,给消费者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这里又可分从基本接轨到实时接轨的诸阶段);其二,在石油领域深化改革,特别是在产业下游放开市场,引入竞争,避免出现消费者替国企垄断和低效率埋单的局面;其三,在牵涉基本能源消费的领域,例如供暖、供电、农用等方面,对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进行补贴,同时切记这种补贴不应采用价格手段;其四,适时推出燃油税,以推动节约型社会成长,缓解石油需求压力;等等。诸项措施当中,重新接轨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今年以来,有关主管部门官员对于成品油价与国际价格挂钩已有多次宣示,但迟迟未能行动。究其原因,无非是面对国际上油价高企局面有些无奈,顾虑重新接轨可能对下游厂家和消费者带来过大冲击。而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更是近两年来控制油价的理由之一。其实,成品油消费在决定通胀指标的CPI中比例甚小,且惟油价放开,CPI才能更准确地反映通胀程度。至于油价冲击,则是作为石油净进口国本来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忍受油价一时冲击,还是继续扭曲油价,搞乱信号,现在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既然中国已经选择了市场体制,就应当尊重市场法则,直面市场风浪,以市场之手调节供求,解决各种难题。油价问题如此,其他能源产品的价格问题如此,在中国经济的其他重大问题上也如此。在既定改革道路上犹豫倒退,首鼠两端,最终的代价会十分惨重。-

  (本文刊于9月5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8期“财经观察”栏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4,550,000篇。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