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域外来论 改变自己而不是归罪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 11:51 《财经时报》

  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

  中国经济成功将使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面临调整的挑战,这些国家不能把失业和不断增长的外来赤字都归罪于中国,而要适应中国的崛起改变自己的国内政策

  中国崛起对一些特定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7.6亿的劳动力中(这个数字比OECD
劳动力总和还要多),大部分已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市场,间接参与了国际竞争。这会对全球工资水平和就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增长,经济体的灵活性和政府的管理水平。

  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

  为了保护任何地方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压力和生产力增长的竞争将同时加强。中国和印度都明白创新的重要性,都将迅速提高研发支出。但生产力高增长以就业为代价,这一点就是在富裕国家也是如此。在许多国家造成的结果是工资水平、劳动条件和工作安全的差距不断扩大,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好政府,经济灵活、有优秀的企业家阶层、足够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和投入足够资源进行研发,这样的国家将能从容应对全球化,并从中获利,而那些没有这些特征的国家则不太容易适应全球化。全球化的利益不是被平均分配的。

  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动力。但是他们的增长模式,完全不同。从根本上讲,美国的经济增长是消费推动的,部分资金是由不断增长的国际债务供给的。

中国经济的增长由投资推动,主要是由国内储蓄提供资金。实际上,中国已经是一个纯资本出口国,尽管投资和GDP的比率远远超过了40%。

  全球贸易不平衡已经变得太严重了,如果现在这种趋势不逆转的话,这些不平衡因素就会变得更加不稳定。美国可以在许多年里,支出庞大的数额,远远超过其收入,并且可以积累巨额的对外赤字,因为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东亚,一些欧洲国家和一些石油出口国)有巨额的剩余资金,而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会投资美国。

  近年来的全球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其他国家愿意持有的美元资产数量一定会有一个极限,也许美国的政治家们愿意接受的纯外债数量也有一个极限。长期利率的可能上升,使得美国的联邦预算和总体经济变得非常脆弱。当前最大问题是,经常项目的巨大差额是否可以在保护主义不高涨,美国经济不衰退的情况下得到修正。

  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 面临调整的挑战

  当中国加入WTO时,许多发达国家认为这主要是中国的问题。至今为止,中国加入WTO的过程是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次。现在,我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经济成功也将使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面临调整的挑战。美国正在经历强大的国内压力,以抵制中国在越来越多的经济领域中,表现出非凡的

竞争力所带来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的严肃讨论在美国已经开始了。

  大多数政治家的倾向好像是把工资停滞不前、失业和不断增长的外来赤字都归罪于中国,要惩罚这个国家或者让她做出更多的让步。亚洲发达经济体的反应好像是不同的: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日本、韩国比美国丢失了更多的制造业工作机会,但是他们已经接受了国内需要改变的现实,而不是怨恨中国。到现在为止,认为美国急需改变国内政策的观点,在美国国内的接受程度并不够。

  那么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又如何呢?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个东盟成员国都享受了对中国庞大的出口增长。总的来说,他们这些国家就像日本、韩国一样,在近年来都尝到了对中国巨大贸易顺差的甜头。在最近两年里,中国也成为了这三个国家最大的消费者。

  东盟国家出口给中国的物品大部分是矿石和其他的原材料,而从日本、韩国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货物大部分是制成的消费品和高价值的零配件。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东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是否帮助或者阻碍了印尼和其他更小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提高其现代产业中的就业和工资水平。

  显然,在印尼、泰国和

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制造业部门,经历了来自中国的强大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出口市场,也来自他们的国内市场。这些国家中经济的其他产业又缺乏补偿制造业发展缺陷的能力,这将导致工资下降的压力和就业的缓慢增长。从更长时期来看,中国对于那些经济体的影响将会怎样,还尚待分晓。

  如果经济整体的增长非常快的话,那么在地区自由贸易协定(FTA)框架下(正处于谈判之中),对中国贸易开放所带来的好处,也许会带给那些底层的穷人和弱势群体,当然,这需要有个好的政府。如果经济整体的增长,由于中国正开始并可能延续一段时间的经济减速影响而变得缓慢的话,相反的情况恐怕就会发生了。

  (张志莉 翻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