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农民工为何成不了理性经济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9:36 中国经济时报

  曹林

  舆论一直抽象地说“农民工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而收益很少”,这回终于有清晰、翔实的数据表现了。

  农民工对中国的贡献有多大?学者蔡方在近日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提供了这样一组数
据:改革开放20多年,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21%!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而农民工的收益呢?外来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之间工资差异中,同种岗位因为歧视因素占39%——“贡献大而收益小”表现得非常明显。(9月1日《新京报》)

  这组数据立即让我想起一位政协委员的计算:一个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价值约在25000元左右,而充其量才拿走8000元,剩余的都留给了城市,而目前,一般的中等城市吸纳的农民工大都在10万以上,大城市更是数以百万计——可见农民工贡献与收益间存在着多大的失衡!

  看到如此失衡的收入现状,笔者首先想到的是:这些都只是作为局外人的学者,站在理性高度对一个群体状态的宏观描述,农民工自身清楚这种状态吗?他们自己能不能感觉到“贡献大收益小”?我想,农民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在切身损益判断上,其触觉应该比任何一个局外人更敏锐,他们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应该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失衡。

  问题就来了,既然能感受到“贡献大收益小”,为什么农民工还坚持“进城务工”这种选择?为什么他们不转向那些“贡献与收益均衡”的工作或争取改变这种失衡?显然,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我们都属于理性的经济人——而一个经济人似乎是不能容忍“贡献大收益小”这个失衡状态的,因为“贡献大收益小”是一种利他状态,而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难道农民工都是损己利人的活雷锋,或者他们根本就缺乏经济人理性?

  深入思考可以看到:不是农民工不想做“潇洒”的经济人,只是,成为一个经济人是要有资格的,资源、权利等都非常贫困的农民工尚不具备成为一个经济人的资格,所以只能被动地忍受这种“贡献大收益小”的利他状态了。

  要想像经济人那样最大化地利已,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首先是,要有一个维持自身基本生活的保障,像温饱、子女教育、医疗这些维持家庭基本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要所依靠,这是选择的基础——追求利益最大化最重要是要能够选择,显然,摆在一个基本生存和发展未得到保障的人的面前是没有多少选择。一个农民工,在“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的生存压下下,除了进城务工外,他们还能怎么样?

  这涉及到成为经济人的第二个条件,即要有“选择的空间”。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选择,一个人才敢于潇洒地拒绝那些“贡献大收益小”的工作,去追求“贡献与收益均衡”的工作。而显然,农民工的选择空间太小了,他们除了在家务农坚守贫困,就只能进城为城市发展作贡献。

  还有一个条件是,要有“选择的权利”,即能够通过天赋和法赋的权利改变不公的待遇,扭转“贡献大收益小”的现状。可我们看到,社会中许多群体都可以用手投票、用脚投票、用货币投票、用点击投票的方式追求“私益”,而面对“贡献大收益小”,他们能怎么办呢?很多人说“

民工荒”是农民工用脚投票的一种方式,但基于选择空间太小,民工是“荒”不到哪里去的。没看到不少城市,人家嫌人多还准备施行“人口准入”呢!

  写到这里,笔者发现,虽然“贡献大收益小”,但农民工仍选择进城务工——这仍然是一种经济人的选择,只不过,因为条件的约束,这种利他的经济人当得太窝囊太无奈了——为了基本的生存,他们不得不以“利他”来换取一点点微薄的“利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2,5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