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崛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 08:35 经济视点报 | |||||||||
□本报评论员 本周两则有关中国企业的新闻比较热。一则是央企加速并购重组,使现有的198家央企减至30~50家;一则是中国民企500强门槛逼近10亿元。 应该说这是利好消息。
随着进一步开放,国内各行业将相继对外资开放,中国企业即便不出境,面对的也是国际资本与国际竞争。失去政策与行业保护,国企软肋暴露无遗。再加上目前央企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急需寻找解困之路。而那些效益低下、已成政府的沉重包袱的央企更亟待改革。重组,给人无限遐想。 其实,进入2005年,关于央企并购重组的消息一直没有间断。但多是某企并入某企之类,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这次传出了对不能在规模上进入本行业前三位的央企,将进行重组,方向性很明确,在业界颇引起一番震动。 重组是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是一种手段,但绝非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灵丹妙药,更非拯救国企巨损的救命稻草。 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大不大的问题,而是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目前国内其实不缺大企业,从人数上说,万人、10万人的公司比比皆是,从占地面积说,有些地方一座城就是一个公司。而像石油、通讯、邮政这样的垄断性企业更是在全国大街小巷都有其身影。但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实在缺乏。而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在别的,主要表现在技术不够先进、结构不够合理、机制不够灵活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就是说,行政手段固然可以暂时促成央企变得更“大”,但却不能从本质上增强央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短期拼凑巨无霸企业的做法,也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剧市场分割,形成新的垄断,从而弱化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国际市场的话语权。面对央企的现状,人们对于国资委关于央企并购重组效果的预测——“规模是有决定性意义的,有质量的规模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有能力承担失败”,如今不能不打上一个问号。 而并购往往也只是手段而非根本。对央企来说,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其规模扩张,从而有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做强、做精主业。那么什么是主业?印度有软件,德国有汽车,韩国有电器,在世界大工厂里,这也是上述国家对自己产业的最好定位。然而反观中国的对外输出,在西欧是纺织品业,在俄罗斯是鞋业,在非洲则更多的是劳动力的输出,而纺织品、鞋业行业在中国已进入微利时代。在欧洲的贸易大棒下,更是难有所作为。这也是国民呼唤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由衷所在。因此,当年联想并购IBM成功,至少给了我们一剂兴奋剂。遗憾的是,前不久热炒的中石油还是败走西海岸。在这个时期,当需要有人站出来助力中石油时,却鲜见踪影。 中国要崛起,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必须过硬。其间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国企必然要先行。可以说,这是事关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绝对马虎不得。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中央企业集中,具有战略意义。这中间,必须要对国企内部的结构治理与市场化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企图通过行政手段将企业强扭在一起,看似培育出了巨无霸,实则是一具空壳。一口是吃不出胖子的。 不过,中国民企的发展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佳音。全国工商联8月30日公布的2004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排序中,中国民企500强的门槛已逼近10亿元。通过投资、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改制等形式,民企身影开始闪现在钢铁、煤炭、化工、汽车等一些国有资本占优势的行业,且数量逐年提高,由此也激活和带动了许多行业产业。但是,在某些具有国家行政性垄断和自然垄断的领域,如石油、电信、金融和公用事业等行业,民企的数量还很少。 中国企业需要做大,更需要做强。但做大做强,修修补补、拆拆合合都非万金油。解决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问题,进一步打破垄断,巩固市场和占有市场才是当务之急。如此,方能洒脱地“与狼共舞”。 病根不除,国企重组恐怕很难避免陷入新的泥沼。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