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部分地区油品供应趋紧 > 正文
 

价格系统错位酿就高油价尴尬 油价改革势在必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10:34 新世纪周刊

  本刊特约记者 安宁

  随着纽约和伦敦两大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也撑不住了。先是成品油涨价,然后是珠三角油荒,进而衍生出民航加收燃油附加费,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开车族打出租上班等社会和经济现象,而油荒背后的东西还不止这些。

  “现在最害怕的事就是去加油”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朋友向记者抱怨,排队几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但最怕排了好久的队还买不到油,而且很多加油站还是限量供油,这种状况不知要持续多久?

  据广东当地媒体报道,广州和深圳这两个最大城市有七成加油站没有汽油和柴油供应,情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另外,有迹象显示,“油荒”正在中国其他城市蔓延,中国似乎面临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油品饥馑。

  谁之过?

  “造成油荒的根本原因不是石油公司的垄断,而是中国价格系统的错位,石油市场价、汽油管理价下面的尴尬,也反映了体制上的错位”。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从油品定价体制来说,中国目前的成品油价格是在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制定的,三地加权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8%后,发改委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

  但事实上,中国目前实行的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还仅仅是价格水平上的简单接轨,而不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接轨。油价与三地挂钩可以缓冲单一市场价格的波动,但这种定价方式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但却具有滞后性,最重要的是它与国内供求关系脱节。

  陶冬指出,中国的国内汽油价格几年前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同步浮动,但是之后两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自2003年起,国际汽油价格随着

石油价格的飚升而一涨再涨,累积升幅为84%(新加坡离岸价)。同期国内汽油价格仅上调7次,累积升幅为34%。而自2003年起,国际柴油价格上涨82%,国内柴油价格涨幅仅为32%。

  2003年初,国内的汽油价格略高于国际价格,柴油略低于国际价格,但是基本持平。目前,每吨汽油价格较国际市场低1788元,即石油公司补贴1/3的国内零售价。每吨柴油价格较国际市场低1522元,补贴也是1/3。也就是说,每卖出一吨油品,石油公司净亏1000—1200元。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5月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全行业亏损,净亏损额10.3亿元。统计显示,随着

国际油价的持续上升,石油加工行业的利润呈直线下降趋势。一季度,石油加工业利润同比下降28%。

  “正是由于成品油价格体系的不合理,造成了炼油企业的亏损,生产的越多,亏损的也越多,谁还愿意生产呢!”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师家龚方雄表示,他指出,成品油国内市场价格并没有真的市场化,这是造成中国部分城市“油荒”的根本原因。按照目前的

原油价格,炼油厂成品油的出厂价已经低于他们的成本,其根本就不愿意生产石油产品,这也导致了市场短缺。

  改革势在必行

  陶冬指出,政府的价格管制,表面上起到了平抑物价、维持经济稳定的作用。实际上在制造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其所带来的长期经济代价十分沉重。中国是一个贫油国,汽车消费却在走美国的路,工厂自备电机却在烧柴油,理由是国内油价便宜。油品需求疯涨后,无论买石油还是买油田,在国际市场上都任人宰割。因此,油价改革势在必行。

  龚方雄也认为,要解决目前中国的“油荒”问题,必须加快成品油价格体系的改革。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分步骤走,但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这样才能在炼油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一位石油行业资深研究员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改革方案:从短期来看,政府可以对下游的炼油企业进行补贴,资源税可以作为补贴的资金来源;从长期看,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市场化是最终目标,建立起油价、税收、补贴的连动机制。

  显然,政府部门目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在谈到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时,表示不仅要改革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还要放开批发环节,最后要逐步放松对油源的控制。这对为油荒所困的人们而言,不啻最好的安慰剂。

  石油危机

  事实上,中国成品油市场的混乱现象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当前的经济繁荣是如此的脆弱,能源供应将是中国需要再次认真对待的问题。

  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蒙德曾预测,像中国这样经济高速增长的亚洲国家,未来25年后,对石油及煤的需求量,或将增加1倍,故如何应付未来数十年的能源需求,将是一大挑战。

  确实,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据统计,到2025年,中国每天将消耗1000万桶石油,其中超过六成来自进口。而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6342万吨,同比增长3.9%,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金额达到261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500亿美元,继续成为我国单一商品第一进口用汇大户。

  上海社会科学院前不久完成的一篇关于我国能源问题的报告指出,五大因素的存在使得石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中之重。一是原油需求迅速膨胀。据中石油的研究报告,中国原油需求在2010年将达到3.1亿吨,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4亿吨。

  二是供求关系矛盾日益显著。如今中国已探明可采储量为23.8亿吨,按目前1.8亿吨计算,中国很有可能在20年后出现石油枯竭。

  三是原油进口渠道单一。目前中国90%以上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运输,这其中又有90%海上船运需要外轮运输。而一旦出现战争或外交等重大突发事件,能源进口将首先受到威胁。

  四是中国有一半能源进口来自中东,而在这一区域,美、俄、日等国已对中国构成较大牵制,中国外部能源环境很不理想。

  五是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较弱。据专家粗略估算,如果国际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为此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

  出路何在?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自1993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急剧增加,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对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36.1%。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亿吨,进口成品油3788万吨。目前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超过40%,并且还在不断提高中。这不禁让人担心,照此速度下去,中国的石油出路何在?

  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博士认为,中国支付得起大量石油进口,但实际控制石油资源却十分艰难且成本过高。未来,中国可能被迫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比如更多的使用公交设施而非私人汽车。

  海军战争学院的巴奈特教授认为,中国在未来25年需要非常多的石油。它会动用外交和经济等种种力量溶入世界,以获得石油资源。但巴奈特说,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没有单一的答案,“因为它对石油的需求量太大了。”

  对此问题,国内的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应加速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因为在没有储备的情况下,一旦石油供应中断,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应建立能源的多元化格局,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度。除石油外,应当努力发展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等,并积极推进煤变油技术的发展。另外,国家还应加快对石油天然气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政府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使用等全过程的监管。

  不过,令人稍感安慰的是,今天的油价还没有高到可怕的地步。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经济师John Llewellyn提出,今年油价高企对环球经济的冲击,明显比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来得温和。与1973及1978年两次危机比较,当时油价分别由低位上升4倍及2倍,但当时的升势仅历时8个月和6个月。

  对比之下,此次油价用了7年时间累积升了近4倍,市场还有较长的时间去适应,对经济影响亦都轻微。Llewellyn还提出,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在内,前两次石油危机时的油价,折算等于今日的81美元及126美元一桶,相比今年平均的57美元,实际仍是高出一大截。

  虽然如此,但人们还是担心:油价以后是否会真地高到难以接受的地步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4,4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