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的最大谜团 探究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瑕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 09:22 《英才》 | |||||||||
文/钟伟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曾经被喻为“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谜团”,在2005年7月21日,这个谜团被部分解开,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的初始汇率调整为8.11,同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7月22日,央行就汇率改革开了专家通气会,席间不吝赞美之词,而我想要做的是在央行方案这个鸡蛋中,挑出一些
瑕疵之一,8.11这个“初始汇率”让许多不熟悉中国外汇交易市场的投资者十分困惑,一度形成了人民币会再度升值的强烈预期。央行在宣布人民币汇率调整为8.11时,使用了“初始汇率”这个词汇,我想其大概意思是,8.11这个汇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间价,而仅仅作为7月22日在外汇交易上的中间价,也就是当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即期交易将被限制在8.11±0.3%的范围内。在7月22日之后的交易,央行会以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交易的中间价。假定7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盘价是8.10,那么下一个工作日的波动区间就会是8.10±0.3%,但央行的语焉不详使不少国际投资者一头雾水,市场居然形成了期待央行“初始汇率”后,进一步调整的朦胧预期,使得央行不得不事后郑重澄清了“初始”的含义,才算纠正了市场预期。 瑕疵之二,央行提及货币篮子时,使用了“参考”而不是“盯住”一词,这也带来了相当多的现实和长远问题。在当日的Bloomberg和China Daily的报道中,提到货币篮子时,都错误地运用了“link to”一词,而不是更为准确的“with reference to”,使得国际投资者普遍在等待央行公布其货币篮子的构成。这种误解,其实只要央行不那么惜墨如金,就完全可以避免。当然,从我的角度看,我并不赞成这种“参考货币篮子”的做法,道理很简单,既然仅仅是参考,那么央行完全不必要披露货币篮子的构成及其调整的细节。 这样做的好处是央行对人民币汇率享有更大的相机抉择的权力,但是坏处也不少,坏处一,由于央行的“货币篮子”是蒙着黑布的,不公开的,央行稳定汇率政策的可信度,也就是央行就汇率说话算不算数,比先前公开地、单一地盯住美元大打折扣;坏处二,很难想象相机抉择地调整汇率的权力会永久由央行独享,只要有机会,其他相关部委就会在国务院级别的办公会上拿出自己对汇率的意见,瓜分对依据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货币篮子”调整汇率的权力。因此弄不好“参考货币篮子”,会成为决定后续汇率调整过程中,权力博弈的一个借口。 瑕疵之三,央行强调人民币汇率决定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而中国迄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就7月21日汇率改革的表述来看,我相信这已经是目前中国金融经济运行现实约束下,最大限度的市场化改革举措,但很可能外汇市场会拖了汇率改革的后腿,使得“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成为空中楼阁。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需要的不是小打小闹的改革,而是根本重塑。国际上98%的采用做市商制度的外汇市场都是分散和无形的,而在中国则是集中和有形的;国际上外汇市场的交易额中,80%以上都不是外汇即期交易,而在中国则几乎全部交易都是即期交易;国际上外汇交易中的40%以上,交易一方是非金融机构,而在中国全部外汇交易都是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国际上日均外汇交易量早就突破了万亿美元,连泰国、印度这些国家的日均外汇交易量都在30亿美元左右,而在中国日均交易只有可怜的12亿美元!因此迄今中国并没有“外汇市场”,只有和中国经济,和外资外贸发展日益脱节的“结售汇市场”。央行这次汇率改革,没有突出重塑中国外汇交易市场的重要性,无疑令人对设计良好的汇率制度能否实施十分忧虑。 没有汇市,哪有汇价?没有除了即期品种以外的远期等衍生品种,银行和企业又怎能主动避险甚至套汇?因此在我看来,央行没有向国际社会表达改革外汇市场,使之交易更富有效率、清结算更为可靠、交易品种创新指日可待、交易主体更为多样化,实在是令人遗憾的瑕疵。 在我看来,央行目前面临的重大压力,并非简单的汇率重估,而是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而这次汇率改革对储备飙升显然只是杯水车薪。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