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泡沫 公共产品向过度市场化说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 09:42 华夏时报 | |||||||||
许多行业的改革走到今天,到了真正反思之时。 教育产业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曾经甚嚣尘上。 可是一夜之间,学生上不起学了,产业化的泡沫也有破灭的危险,这时,有关部门明确表态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国务院研究机构“中国医改不成功”的声音如一石激起
的声音应声而起。公证业在之前的体制改革中呼声最高的就是市场化,而近日的公证法草案在三审稿中则明确:公证机构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 市场化在中国讲了有十多年了,在这十几年中,市场“攻城略地”,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某某事发展落后了、停滞了,药方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化。 而在理论上,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马歇尔的“一般均衡论”,市场机制成为无所不能的“主宰”,也成为众多行业“改制”的依据抑或借口。过去我们常常讲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化还不够。现在看来,“市场化”导致的“市场失灵”与市场不健全的后果一样严重。 市场不是一个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面装的,比如公共产品。 按照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医疗、教育都应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拿高等教育来说,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同时,它又有着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比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等。 此外,公共权力不能市场化,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公共权力市场化的后果就是“寻租”,这种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财富转移的活动,结果不是创造社会财富而是导致社会财富的更大浪费。公证业的市场化就是典型的公共权力市场化。 改革不是完全的市场化。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期待的公正,期待的人人看得起病、读得起书才可能实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