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企业先本土热身再走出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 12:20 21世纪经济报道

  何顺文 李元莎

  随着海尔退出并购、TCL并购业务的巨额亏损,以及联想并购后的首个季度业绩出炉,一切都开始退潮,国际并购被有意无意掩盖的本来面目开始浮出水面。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看,海尔并购美泰的结局,代表了内地领先制造企业的一种
未来,尤其是那些希望以信息家电业为突破点,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领导性企业,如TCL、中兴、华为以及联想等。究其本质,这些企业开展的海外并购,应是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外在表露,实质是企业遵循自身发展逻辑下发展战略的必然提升,是优秀的企业家主导的领先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荆棘密布、不容懈怠。

  至于中海油收购

优尼科的结果,则预示国有
能源
巨头争夺国际生存空间的艰难,因为几乎内地所有的国有能源垄断企业,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资源支点,尤其是在其负担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自身市场运作密不可分的背景下。

  国际能源市场天然是个巨人的游戏场,并与国际政治角力浑然天成、难以分离,幻想排除政治干扰、仅依靠企业自身实力对决,只能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没有政治实力的支持注定寸步难行,企业层面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技巧则是支持其综合运作的内在基础。

  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并购是对并购方整体经营实力全面深入的考验,收购者对自身和收购对象的实际驾御能力是并购成败的关键,只有真正优秀的企业才能胜任。

  不过,不容否认的是,在本质上,国际并购只是一种具体的经营方式而已,即使可以定义为一种更为复杂和高级的经营手段,其与一般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也不存在终极价值上的高下之别——只有符合企业内在基本发展需要,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的经营业绩和股东回报的收购,才是合理和有效的。

  根植于内地企业本土发展环境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经营思路限制,在发展国际化过程中,两种内在错位极需警惕。

  首先是政府角色。一个基本判断是,政府支持企业国际并购将是危险的,因为没有成本预算硬约束的政府行为,只能扭曲企业的资源利用和经营效果,最终扼杀优秀企业的成长。

  其次是企业自身存在国际并购战略的错位之忧。内地企业在长期具有内地特色转轨经济背景下,很多企业发展都是在利用和榨取各种机会中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同时也形成了习惯性的机会导向的思维定势。

  虽然近年随经济整体发展的纵深化,单纯机会主义的企业纷纷被淘汰出局,但是细品此次国际化热潮,此种思维模式似乎阴魂不散,甚至有卷土重来之势。而且这种错误战略的产生和实施,与企业背后或明或暗的政府力量相为表里,期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更是不得不警惕。

  也许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内地本土的并购活动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和规范的市场,这只要稍稍观察一下

股票市场上公开要约收购的稀少,以及国有大企业不断的在政府撮合下强强联合即知。没有经过本土并购折磨和洗礼的内地企业,直接出现在跨国并购的舞台上,其间的落差和隐忧不言自明。

  并购作为企业经营和决策的高级活动,在经验累积和资源支配上,更需要在本土熟悉环境下的探索与反刍。也许只有经过本土充分并购竞争并取得经营优势的领先企业,才有可能具备将国际并购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才能够把握国际化竞争的未来。未来只有融合内地企业自身发展智能和国际化思维的经营战略、融合东方传统和西方经营思想的现代经营哲学,才能经历国际并购洗礼,造就一个强大、深厚、系统的管理思想体系和管理制度架构,从而在知识上支撑起中国企业迈向世界级企业的再锻造、再升华。

  也许,当内地企业国际并购不再成为新闻焦点之时,就是内地企业国际化经营成熟之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