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资源达极限更需要中国城市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 13:29 人民网 | |||||||||||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童大焕 鉴于北京、深圳等国内大城市试图想方设法控制人口,学者秋风先生提出一个观点:通过行政手段无法达到城市人口规模的最佳效果,在自由的城市里,资源是没有极限的。其论据之一是:发展经济学家米利安·西蒙指出,过去几十年,全球人口增长了好几倍,但资源并没有出现枯竭,相反,所有物品的供应更丰富了。例如自1980年以来,铬、铜、镍、锡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马少华先生提出反驳,理由是:人口与资源的制约关系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所以才有全球控制人口的基本共识和中国计划生育的国策。而一座城市比一个地球的空间要小得多,它的资源制约问题更具体,转圜的余地也更小。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接受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人口,而不能接受在城市范围内控制人口呢? 两位学者所说的资源,本质上不是一个概念。马少华先生文中的资源,是宏观资源的概念,是一个地球,至少是一个国家内的资源概念;而秋风先生文中的资源,是中观层面的资源概念,更多关注的是城市资源。我认为,在一个地球或一国之内,静态地看,或者从自然资源的生成规律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上看,资源是有限的。而正是因为马少华先生所言的宏观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就更不应该实行城市人口控制,而应该敞开城市大门,让更多的人从农村自由进入城市。 我的理由是:第一,在人口和资源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城市化是最节约资源、最高效率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这一点早已无须证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第二,人们往往只看到“外来人口”进城是和城市“争夺资源”,却往往对他们带来的资金、智力、劳动力以及各种创造的资源视而不见。近2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珠三角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地区人口增长近10倍,不仅可以发展生存,而且发展生存得比以往都好。东莞20年前人口仅20万,现在400万以上;深圳原来人口不足几万,现在已达1200多万。如今这些地方是更繁荣稳定了,还是资源衰竭城市萧条了?事实说明城市的人口承载力是可以不断增强的。日本是全球公认的资源短缺型国家,但最近东京入管局局长坂中英德提出,日本要维持目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就要在今后的50年内,接受3000万外国移民。他的观点引起日本经济界人士的共鸣。(2004年9月2日《新京报》 第三,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为阻止城市化,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和人口增长代价。中科院的评估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许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半个多世纪以来,荒漠化及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面积各增加了约一倍半,中国等于丢失了大约350万平方公里土地。而据著名经济学家仲大军先生的分析,由于二元户籍制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多生了一亿人口。 既然城市化是最节约资源、最高效率、最文明、最能有效节制人口增长的人类发展模式,今日中国的大城市就不应以“资源紧张”为由妄图实行“人口控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