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改革汇率机制能够帮助整体经济步向市场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 18:0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何顺文 李元莎 中国人民银行在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平衡各种压力利益之后,宣布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这一机制调整掩身于更为热门的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显得低调而不露声色,其实意义却更为深远。
此举与去年十月份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从而把利率市场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在一个形成社会热点的短期行为的掩护下,推出长期的机制调整——在应对迫在眉睫的金融政策压力下,力图推进制度演进,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 由此次汇率机制调整,不得不对其所代表的政府管制放松加以考量。 整体经济市场化的基本前提就是市场运行规则透明化和公平化,企业可以凭自身的经验和判断对影响本身的经济因素加以预测、规避和利用。政府对于市场规则的决定作用是如此直接和关键,使得政府对于经济的管制成为最基本的市场规则。 就金融管制而言,引述人行行长周小川的讲话,即政府要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各种不必要的管制,支持其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要推动市场的发育并促成竞争性市场机制,解除对价格的不必要的管制;要促成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提高定价能力,积极稳步推进有利于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的各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 在上述的政策宣示中,可以看出监管当局对于放松管制和推动市场化发展认识清醒,并对具体政策和操作步骤具有全盘设计,从而为未来的改革创造体制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不难发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于自身推动市场化力量的自信。 但要警惕的是,这种自信可能导致以市场化名义,左右市场化发展。这种惯性力量一旦形成,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观,并有可能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制约内地经济自生机制的养成和扩展。 汇率作为不同货币的比较价格,对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具有全面和直接的影响,因此更易为外界关注,但实际上汇率自由化,往往是一国经济市场化的主要结果,而非经济国际化的起点,整体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才是汇率机制有效形成和运作的基础;所以,此次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可以视作中国金融市场整体改革的阶段性结果,以及决心激活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改革的标志。 就中国正在集中精力全力推动的以国有银行重组改制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改革而言,虽各界对具体方案和批评不断,但政府决心不改、动作频频。时至今日,四大国有银行完成财务重组的已有三家,两家完成设立股份公司,并实现了第一家国有控股银行——交通银行的海外上市。对于陷入行业性困境的证券公司的破产重组和注资挽救也已明确指导思路,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就主持此项工作的金融监管当局而言,可以说成绩斐然、劳苦功高,在此背景下,顺应市场化趋势,放松利率和汇率管制,也就正逢其时、恰如其分了。 从资本市场看,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方向也已是大势所趋,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是开弓之箭、无法回头;这问题的解决,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利形成市场发现价值的功能,有利解决中国股市一直没能解决的定价机制问题,使公司的各股东处于风险共担、利益趋同的平等局面,有利于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完善;从微观的角度而言,破除股权分置,股市上的公司控制权争夺和公司并购才具有市场基础,上市公司的期权激励计划才具有实施的平台和管道,股票作为公司并购的主要支付手段才具有可操作性。 在一般制造业和流通业等产业领域上,中国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但是除去金融管制为典型的政府控制外,在土地、劳动力等市场基本要素供给方面,市场化发展也是阻力重重,造成整个经济资源配置扭曲和效率损失。可是,在其它产业领域“倒逼”和社会意识进步的作用下,上述政府管制开始松动。 中国金融机构、金融资源以及其它资本要素的最终市场化,虽然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是内地经济的普遍市场化已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汇率制度作为一个可直接观察的变量,可以作为内地整体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风向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