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何志成:低廉劳动力带来的往往是落后的竞争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5:47 新民周刊

  在特定时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可能成为竞争力,但这往往是落后的竞争力。

  撰稿/何志成

  媒体报道,7月有200辆中国陆风越野车运抵比利时,售价仅为1.7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7.19万元,比同类欧洲汽车便宜将近一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薛旭在“首届中国汽
车营销首脑风暴”论坛上更语出惊人:“中国汽车业将引发全球汽

车价格再降30%—40%”。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劳动力价值比较的国际化。所以,当中国劳动力价格仍然大大低于西方国家时,在

纺织品风暴、家用电器风暴之后,必有汽车风暴和更迅猛的其他商品风暴。

  但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劳动力价值比较,仅仅只会带来全球性的劳动力价值水平被低水平国家拉低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与经济大国,一个奉行和平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国家,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劳动力价格低并非价值或贡献低,它往往是市场封闭的结果。劳动价值为什么不能在闭塞的环境中比较,这不仅是因为闭塞环境中的劳动价值交换难以体现劳动的真实价值,更重要的原因是,闭塞难以产生创新——没有比较就没有激励,没有进步的动力。充分的市场化是劳动力价格真实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分析,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劳动力价值有被人为压低的成分,是落后的结果。

  毫无疑问,在改革开放的27年中,中国是受惠于全球化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劳动力价格提高比较快的国家。在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中,中国劳动者有了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市场比较的机会,劳动力价值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仍然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而这种低价对中国和世界来说未必是好事。

  许多地方政府,一直把所谓劳动力成本低当作招商引资的法宝,更有不少企业,把压低劳动力价格当作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的唯一手段。由于压低劳动者工资是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竞争方法,所以,牺牲员工的合法权益,拼命压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更有甚者,我们的不少地方官员非但不以此为耻,还以为没有了廉价劳动力就没有了中国产品和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不错,在特定时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可能成为竞争力。但这往往是落后的竞争力,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也不符合世界潮流的。这种“竞争力”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因为,以低价做支撑,必然长期扭曲劳动力价格。拿扭曲的劳动力价格去进行国际比较,虽然也有利润,但把超额利润给了别人。这样的国际比较虽然表面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收入水平,但对劳动者收入增加而言是相对增加,绝对减少,即收入增加的部分与其真实的劳动价值贡献增加值比是绝对减少。何况,低收入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低水平竞争和落后生产方式盛行。我们看到,高工资国家虽然工资成本高,却同时具有人才、效率、创新劳动的优势。因此其大部分商品、特别是高附加值的中高档商品,国际竞争力都远超过低工资国家。

  有人可能说,劳动力价格高了,

人民币升值了,外资会吓跑的。依我看,如果外资总是只冲着中国劳动者工资低才来中国投资,那么,这样的投资我们可以也不要。

  在新经济时代,投资是跟着创新劳动走的。比如,美国的平均工资比中国高得多,但其每年吸引的外资也比中国高得多。有资料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20年共引进外资3400多亿美元,而美国1999年一年就吸引外资3132亿美元。2000年外商投资中国大陆400亿美元,而投资中国香港的则达到640亿美元,当今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4/5是流向发达国家。可见,投资追求的是创新劳动或更有利于创新劳动成长的市场环境,而非单纯为低工资而来。那种一味靠勒紧裤带,以低工资、低消费实现高增长的想法,已被实践证明只是小农经济的幻想,会延误社会进步。

  今天的世界,能够保持领先的国家都是劳动力价格稳步提高的国家,国家的福利进步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这才能够在维持稳定的前提下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要走向世界,劳动力价格比较也要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鼓励创新,鼓励创新劳动的国际竞争。我们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提高要与鼓励创新劳动相结合,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级管理和营销的劳动价值应该引领劳动力市场价格。而单纯的加工贸易,低廉产品,隐含扭曲人力成本的市场环境等等要在发展中逐步退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
  低工资 相关网页约12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