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参股银行:民企冲动 政策保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19:47 财富时报

  一位研究者的遗憾与期待

  本报记者 马宏伟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留法经济学博士、现在暨南大学任职的朱乃肖女士对记者说。一直在紧锣密鼓筹备的渤海银行终于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围绕它的一个个传言开始被证实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行长羊子林将出任行长,股权结构也基本清晰,天津泰达为第一大股东,拥有股份超过20%,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拥有19.99%的股权。而此前传言的将有两家民营企业参股的消息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确认。天津市银监局的官员对此的答复是民营企业的参股比例不会超过10%。

  “与当初的预期差距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朱乃肖博士说。朱博士长期从事企业并购及民营企业融资等问题的研究,早在2003年她就撰文认为,中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大幕已经拉开。并预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将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开辟了更宽阔的道路。

  事实上,在2002年前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确实掀起了一股产业资本进军金融资本的风暴。以海尔斥巨资与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海尔纽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为标志,一批以民营资本为主力的企业纷纷涉足金融并购:新希望集团入主民生银行,巨额资金投向证券、金融保险业;东方集团入主民族证券,为民生银行主要股东;中关村发展公司并购佛山证券改名中关村证券;联想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并将其作为集团未来三大主业之一;德隆通过自身及控股的上市公司参股金新信托、新疆金融租赁、新世纪金融租赁、厦门联合信托、北方证券、泰阳证券、重庆证券、深发展等并意图染指保险业,更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参股或控股40多家券商。一时间,金融并购市场热闹非凡。

  然而,2年之后,一切似乎都沉寂了下来。“成功者寥寥,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是一些教科书般失败的案例。”朱乃肖博士说。

  据记者了解,渤海银行筹备之初,曾将渤海银行角色定位于利用民营资本,为民营资本服务上。而今,渤海银行即将挂牌,但并没有哪家民营资本参股渤海银行的确实消息。渤海银行民营特色的第一步——利用民营资本能否迈出还很难说。据专家分析,目前银监会对参股银行的企业有一整套准入门槛,其中,要求参股企业的资金规模在10亿元人民币。仅此一项,就把不少民营企业拦在门外。

  朱博士分析,大批民营资本金融并购的失败,固然有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但民营企业自身的投机心理和资本运作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因素。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民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在当代中国还是一个尚待求解的课题。民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在中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政策从紧的背后

  “事实上,国家给了民营企业机会,只是他们没有玩好。”朱乃肖博士说。

  2004年,随着新疆德隆、广东健力宝等资本运作急先锋的落马,国家对民资介入金融领域的政策渐收渐紧。

  有专家分析,由于民营企业缺乏金融业的管理经验,民营企业的资本运作常常抱有投机心理和看重短期利益。如此运作,如果赶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企业很容易出现大麻烦。德隆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德隆进行资本运作之初,利用其掌控的新疆屯河、湘火炬和合金投资等三家上市企业,不断制造产业投资概念,通过关联公司互保、股票质押等方式,获取200~300亿元的银行信贷,同时,再通过“私募”方式,以15%以上的融资成本借取高利贷以维持其投机操作。2004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德隆的资金链开始断裂。

  专家分析,监管当局之所以关注民营企业渗透银行业,关键是担心产业资本参与银行业后出现的关联贷款、自我融资和恶意操作。企业的投机心理,为经济泡沫的产生提供了初始条件,再加上中国的商业银行特殊的脆弱性,这种不健康的融合很可能造成局部的经济泡沫。

  朱乃肖博士说,产业资本运作和金融资本运作有着不同的客观运作规律,作为资本运作,它们有某些共同的运作规律,但是在不同的领域,它们又有各自的独特的规律。

  以产业资本为例,对任何一项传统产业的投资,大多数是中长期投资,一般要在三到五年之后才有可能有丰厚的利润回报,有的产业回报期可能更长。而在金融业则不同,只要投资准确,回报期可能很短,利润也可能很高;与此同时,如果投资失误,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投资者一败涂地,血本无归。

  因此,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企业对资本的回报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固定资产占有率、固定资产折旧率、利润回报率等等财务指标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对这些客观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即使企业从产业资本领域进入到金融资本领域,也未必能够挖到“第一桶金”。

  专家认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金融深化的基本趋势,而金融深化与金融风险永远是一对共存的矛盾。因此,理想的路径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上的金融深化,即使这种防范显得比较保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