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永远胜过金钱 歪曲理解市场化导致医改失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18:31 新世纪周刊 | |||||||||
撰文/支振锋 任何时候,医疗改革都是为了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重视金钱不能胜过重视生命。要让病人得到最大的实惠,让医院与医生得到最大的肯定,让社会利益得到最大的实现,这才是真正的医改成功。
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问题,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其最后总结:从1994年开始的11年医改是失败的! 歪曲“完全”市场化 进行了11年的医疗改革失败了。我们一边肯定政府承认某项改革失败的勇气与坦诚,一边也不能不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失败的原因何在?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1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的确是商业化、市场化。政府甩了包袱,医院成了企业,患者成了消费者,而且是充当冤大头的消费者。 本来,真正的市场化也未必一定会导致医改失败,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片面地理解了西方所谓的经济发展经验与理念。于是,“市场万能”深入人心,结果却是,供求关系逆向反映价格变化,最终市场失灵,百姓怨声十足。 客观而言,“完全”的市场化其实导致的往往是市场的异化与对市场的歪曲,中国医改失败下的医疗市场就是最好的注脚。“最好的政府是管制最少的政府”,这完全正确,但同样正确的是:“最好的政府也是提供服务最多的政府。” 实践中,政府在维护公民权利,不对市场横加干涉的同时,又怎能放弃自己所负有之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责任?因此,医改失败的责任与其说要打在“市场化”的屁股上,还不如打在那些错误地迷信市场的决策者以及在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医疗奸商身上。 生命永远胜过金钱 毫无疑问,改革是对涉及老百姓事项的改革。但事实上,有些改革在实质上成了某些手中掌握资源的人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我们不怀疑改革者的善意与辛勤,也不怀疑规则与制度实际所发生的变化,但不要忘了,改革制度只是一种手段与桥梁,通过改革制度来约束一部分人,从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 还有一个事实是,医改是全国人的改革,成功了,受益的是城里人,失败了,叫苦的还是城里人,却少有人想起乡下人。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2004年底曾提到,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浙江大学一项调查进一步表明,哪怕是农村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浙北地区,还是有30%—40%得了绝症的农民,因为无钱医治而死在家里。 任何时候,医疗改革都是为了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医生吃得饱饭,但重视金钱不能胜过重视生命。让病人得到最大的实惠,让医院与医生得到最大的肯定,让社会利益得到最大的实现,这才是真正的医改成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 链接:数字医疗改革成败 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中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不过,有将近五成(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而在去看病的患者中,本该住院却因贫困而不能住院的也达近三成(29.6%)。 根据卫生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据,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3年的6623.3亿元,但在这飞涨的卫生费用构成中,政府卫生支出从36.2%下降至17.2%,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至27.3%,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55.5%,甚至在2001年一度达到60.0%。 其中在2000年,发达国家政府负担了卫生总费用的73%,转型国家政府负担了70%,最不发达国家政府负担了59.3%,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负担了57.2%,而中国则只负担了39.4%。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估,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排列在第188位,位列倒数第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