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权成为学生就业的家庭资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11:23 华夏时报 | |||||||||
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在一次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调查显示,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 家庭背景对于子女就业的影响,一直都是一个客观存在。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有。而且不仅子女就业如此,事关私人利益的方方面面无不如此。这是人的
费孝通先生在其人类学研究中发现了“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这样一个解释框架,从而对于把握中国社会的特征作出了理论贡献。当“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法律,与“熟人社会”的规则———背景,并不直接发生矛盾时,我们对“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无须过多指责。可是,当公权成为“背景”的重要组成,甚至成为“熟人社会”的最大“背景”,而掌握公权者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大“赢家”,我们则有必要在“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之后加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调查显示,父母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子女工作的落实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此处的行政管理人员,显然大多正是公权的掌握者。他们手中的公权成为了子女就业的重要砝码,在“熟人社会”的“背景”规则中,发挥着重大价值———子女工作落实率高出农民子女14个百分点正是其“价值”的量。然而,公权意味着权力归人民所有,本质上是要为人民服务,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信任。失去人民的信任便失去了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公权怎么能被滥用于私利的“背景”中呢? 一旦公权被其所有者滥用于私利的“背景”,沦为自身“熟人社会”的交易工具,必将危及到公权的公正性和公共性。无论那些依托于父母行政管理人员身份的子女最后是在政府就业,还是在企事业单位就职,客观上都是对公权的私有化和商品化,损害了公众的社会福利以及对政府的信任。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醒。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