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石油消费人人平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 15:19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林伯强

  预计2005年中国石油产量将稳定在1.8亿-2.0亿吨,石油需求增量直接反映为进口。中国石油消费量为3.2亿吨,45%的石油需要进口。2005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6342万吨,同比增长3.9%,进口金额却达152亿美元,同比增长42%。2004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金额为432亿美元,2005上半年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金额达261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500亿美
元。石油部门仍将是中国单一商品第一进口用汇大户。以每年进口10亿桶,油价每涨1美元计算,中国的石油进口金额将增加10亿美元。

  近期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在每桶60美元左右徘徊。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和进口国,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被认为是近期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加之“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带来所谓的 “威胁美国能源安全”,一些西方媒体热炒“中国能源威胁论”,亦为中国媒体广泛讨论。

  中国的快速石油消费增长和石油进口显然对国际油价有影响,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没有谁生来就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石油消费权。石油消费人人平等,只要有钱买。中国的经济崛起需要能源支持,世界只能面对这个现实。因此“中国能源威胁论”不能改变什么。

  另一方面,任何对中国的石油消费与进口增长的炒作和夸大,都可能转为高石油价格预期,从而加快石油价格上涨。这种高石油价格预期还会促使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增加其石油战略储备,从而使得即将进行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更为困难。同时,还增添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可能又会增加石油供求的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加大油价上涨压力。

  热炒“中国能源威胁论”者,如是石油进口国,将同中国一样承受石油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就绝对影响来说,美国首当其冲,因为从石油的消费量和进口量来看,美国的需求要远远大于中国。而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高收入国家的转换会因为高能源价格而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石油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可能远甚于其它石油消费大国。

  热炒“中国能源威胁论”对所有石油消费大国都是不利的。

  就世界而言,中国将不得不因为石油问题而更多地卷入国际商业政治之中,世界必须正确面对和接受“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中海油出价185亿美元现金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美国政府密切关注这项竞购,并就国家经济安全作评估。

  密切关注中国此举的原因在于,对两个国家来说,能源安全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美国必将与中国争夺有限的能源资源。正因为竞购美国优尼科的是中国公司,这个正常的收购才变得如此敏感。近期日益激烈的能源之争在俄罗斯的石油输送管线——安大线(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和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中日争夺战中也可见一斑。作为世界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中美日在能源问题上必须对话。因为只有合作,着眼于共同的利益,才能从需求侧给出正确的价格信号,从而降低石油的高价格预期。

  中国海外石油资源开发战略通俗地称为“走出去”。就石油而言,中国早就应该走出去,现在才走出国门已是不得已,并非从容之举。许多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尤其在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经验方面。西方国家石油商在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但已经占据了世界各地重要的石油资源与市场,其中包括了世界上所有较好的资源与市场,也获得了经营管理经验。中国企业现在要参与开发海外石油资源,拥有海外石油产量,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高的代价。“中国能源威胁论”会给中国石油企业的“走出去”带来一定的麻烦。为避免“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石油企业应当更低调、准备更充分地走出去。

  同样接受考验的是中国的能源外交。中美日在能源领域的全面竞争不可避免,为消除“中国能源威胁论”,能源外交应通过政治外交途径,改善与石油出口国,特别是中东、中亚各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关系。制订的能源外交战略必须放在全球能源环境下考虑,充分了解能源大国的能源外交政策。中国政府必须像其它政府那样展开游说和公关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以积极进取的高层外交态势,通过各种国际场合为保证能源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利用他国的资源方面,如何协助中国企业将“走出去”战略体现为商业“竞争”行为,而不是能源安全的“威胁”,这是能源外交的一个关键所在。

  “中国能源威胁论”虽无道理,也无意义,它的存在至少给中国这样的启发:中国能源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它的能源需求可能远大于供给。讨论中国能源问题有三条主线:人口、资源储备和能源开发利用。

  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约为美国的4. 5倍和人均能耗很低(不到世界平均值的50%,约为美国的10%)导致对其高能源需求的预期。另一方面,中国资源储量相对稀缺,占世界总能源资源量的4%、探明总储量技术可开发的2.5%和剩余可采储量经济可开发的10%。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然而,目前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模式却又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加之人力成本低,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外贸不断增大,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能源价格没有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环境影响。因此,快速消耗中国能源的,就不止是13亿中国人。从根本上考虑中国的能源平衡,必须将经济比较优势放在人口众多和资源相对稀缺的两个约束下重新审视。

  劳力密集不同于资源密集,增长模式应扬前者而避后者。

  考虑中国城市化要求,可以预想,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工地,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个大工地。大规模的建设将导致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重工化”。这就需要加强能源经济的研究,尤其是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以及环境的影响;探索经济增长的模式和速度;在国际环境合作和国际经济分工中充分考虑能源与环境的约束,包括储量与能源价格约束;在能源定价中把资源稀缺性和环境影响内部化,从而提高能源价格,降低能源需求。

  节能的紧迫性和困难性加大,但潜力巨大,需要探索中国人应有的耗能方式。

  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能源经济学家,本文为作者本人的学术讨论,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观点和政策意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