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医疗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正文
 

中国医疗卫生体改应坚守社会底线 力促市场竞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 08: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宣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这个观察可能比较符合很多人的直觉,因此响应者众,在媒体和网络上多有“义愤填膺”的声援。但是必须不客气地指出,这个课题报告在理论起点上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报告主笔人葛延风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

  须知,经济学上的“公共品”是按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严格定义的。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旦产品或劳务被生产或提供出来,在边际意义上增加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例如经济学家通常列举的灯塔、国防等产品和服务便是。“非排他性”则指一旦公共品被提供出来,便难以排除任何其他人消费这一产品。

  因此医疗服务并不是“公共品”,甚至连“准公共品”也算不上。医院每增加一个患者、患者每增加一个疗程,都会带来相应的成本。医生的时间、医院的空间更是有限的,张三的病床不能同时被李四占用。显然,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如防疫体系)不能混淆。

  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一再证明,私人物品由市场配置是最优化的选择。而公共品意味着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的一般市场规则在此失效,公共品消费中的“搭便车”造成其市场供给必然不足,因此需要政府来提供公共品,同时通过强制税收来补偿公共品的成本。但是,政府“提供”公共品,未必要由政府自行“生产”。例如政府有责任提供国防安全,但具体国防物资的生产却可以通过政府采购交给私营公司去做,有的国家甚至还有雇佣军团。

  厘清了这些概念和区别,让我们看看中国的医改。现在有观点认为,中国卫生系统已经患上了“美国病”,这无异于给浮肿病人开起减肥药来了。他们哪里知道“美国病”如果存在“不公平”,在美国也是对富人“不公平”,因为美国富人承担了较多的社会保障税费,而穷人往往倾向于使用这种社会保障,甚至可能造成“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美国的公立医院系统也主要是二战以后建成的,如果最近几十年出现“美国病”,则更可能与公立医院有关,而不能简单归咎于私立医院。其实美国那种民主政治下,两党轮流执政必然使各政党在竞选时竞相取悦多数选民,才会造成公共卫生开支的不断膨胀,不仅损害了经济效率,也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这与中国的情况,恐怕是大相径庭。

  又有人将“美国病”定义为“市场化”,并且“批评”说,市场主导的结果是,医疗服务越来越好,但医疗价格也越来越高。可是这又有什么奇怪呢?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本来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无论促进市场化也好,反对市场化也罢,市场本身已经是客观的存在。反对市场化其实是反对市场的竞争化。要知道,反对“市场主导”的结果只会是,医疗价格越来越高,而医疗服务却可能越来越糟。

  市场法则不能突破最基本的社会底线,做到人人有病医,哪怕是没有付费能力。这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转移支付的机制,而不是由政府取代市场。还有人说,中国人均GDP才1000美元,而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许多发达国家也无法达到这个财力,更何况中国。这固然是事实,但决不能成为政府包办的理由。恰恰因为国家财力不足,才要更加发挥民间和市场的潜力。

  促进市场化则是促进市场的竞争化。市场上的博弈表面上发生在买方与卖方之间,真正的竞争则主要发生在买方与买方之间、卖方与卖方之间。具体到医疗市场的竞争,这就包括医院与医院的竞争、患者与患者的竞争。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竞争固然较为明显,而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竞争虽然不太明显,却使得穷人可能看不起病。但是患者竞争所导致的这种社会后果,不应归咎于医院竞争。恰恰相反,如果缺乏医院竞争,患者尤其是穷人患者的地位将更为不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医改 相关网页约225,901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