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前沿对话 重建改革动力机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 15:36 《财经时报》

  经济多年高速发展,改革起的作用最大,中国经济要持续增长,参与国际竞争,有待于改革进一步深入。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一五”规划思路中提到:“十一五”规划既是发展的规划,也是改革的规划。破解发展中的许多难题,最终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思想活跃的赵晓博士和苏州大学新望先生提出“中国改革再出发”话题,可谓恰逢其时。他们在对话中指出,改革要从“内部人主导型”转向“社会参与型”。本期刊载此对话的引言,精彩对话将随后刊登,敬请关注。

  □赵晓 新望

  “让改革停下来,我要下车!”套用美国独立候选人佩罗的一句话可以表达当前一部分老百姓对改革的态度,我们需要重建改革的动力机制……

  半拉子工程

  新望:吴敬琏在三年前说:“我认为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或者说1992年以后,改革的主要危险并不一定来自保守力量,而在于是否在社会变革中兼顾公正。不然的话,老百姓不认你这个改革。如果他们因为基本利益受到损害而寄希望于保守力量,事情就会变得很麻烦。这又回到这个问题:改革初期多数人都觉得改革对自己有好处,那么现在到底什么样的人赞成继续改革、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的担心也是很多人的担心,不幸的是这种担心正在现实中显现。比如,这两年,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改完了”、“改偏了”、“改不动了”等等的议论。我有一个感觉,人们多年来对改革形成的共识有分散的迹象,或者说边际效应递减。

  为什么说“改完了”?这大概与“转轨”概念有关。什么是转轨?指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现在我们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所以转轨也就初步完成了,改革当然也就改完了,主管改革的“国务院体改办”这个机构自然也就撤并了。

  还有的人认为“改不动了”,是看到能改的都改的差不多了,再改可能要碰到坚硬的石头,譬如说,会动了“国本”、“政本”,那可不行。有很多体制内的精英、知识分子都有这个看法,起码是认为经济体制这个层面的改革已经结束了,告一段落了。

  至于下层,也有人认为再不能改了,因为再改就把他们的利益改没了。网上有这样的话:“革命”就是消灭富人及铲除产生富人的“土壤”;“改革”就是重造一批富人及滋润新富人的“土壤”。这种“改偏了”的议论在去年由“郎顾之争”引发的争论中甚至上升到了对改革大方向的质疑。

  所以我现在有另外一种担心,我们正在建设的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会搞成一个“半拉子工程”而无法持续。好比说,金融改革踟躇不前风险继续累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导致冲突不断、中央大型国企政企不分进一步变成政资不分、民企和公民私有财产得不到法律的公平保护、党政分开、城乡二元,所有这些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的大的制度改革实际上没有改完,就不得不停下来了。

  改革改到自己头上

  赵晓:“半拉子工程”如果只是一时的情况,问题不大。因为改革在某一时期进程放慢是正常的,怕就怕变成了永远的“烂尾楼”,那意味着改革的终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如果你刚才说的是事实,并且这些事实不改变,那就有这种可能性。

  不同的群体对改革的理解不同,说到底是对改革所带来的自身的利益与成本的判断不同。比如,一些上层人士认为没什么可改了,其真实的含义是改革已经改到自己头上了,不愿改也不想改了。不仅不想改,他们还必然通过“部门立法”等办法来保护既得利益,防范别人对自身进行改革。

  对知识分子来说,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后,利益和风险的权衡非常复杂。如果不能证明改革的收益将大于成本加风险,则不敢擅言改革。至于说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已经完成,恐怕没有几个人相信,比较多的共识叫“初步形成”。

  对老百姓来说,如果改革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这个改革当然不需要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能是为了好听,更不能总让老百姓作牺牲。

  但我不认为改革已经终结。恰恰相反,我认为改革正酝酿新的突破。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考察,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将处于快速变动时期,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集中凸现。中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相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显尖锐、复杂。这正是需要加快改革的时期,矛盾越多,越尖锐,越要求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

  目前,各种矛盾,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都非常尖锐。说明人们渴望通过变革改变不满意的现实。人们对现实情况不满,对“改革”不满,不见得表示他不支持改革,只能表示他内心深处渴望着“另一种改革”。比如说,农民兄弟可能正盼望着真正的土地改革。他们上访、保卫土地,其实是在表达“另一种改革”的渴望。只不过没有人听得懂,或者听懂了故意装作不懂而已。

  除了内在的改革压力,中国外在的改革压力也很大。当年中国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周边地区的崛起。现在,周边地区的改革和发展又升级了,我们稍一大意,就有可能大大落后。比如,印度搞了民主化不太成功,现在开始搞经济改革,增长速度比我们还高;俄罗斯几乎完成了各个领域的主要改革;韩国等则成功地实现了宪政转型,在我们鼻子底下通过宪政的方式进行政权的和平、有序更迭。

  如果说前些年,中国经济比较成功,“一俊遮百丑”,发展的强势足以掩盖在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的劣势的话,今后将不太可能了。一者俄罗斯经济借石油涨价突飞猛进,前景越来越看好;二者印度经济也借改革开放迈开了大步,其经济增长速度可望持续;三者越南的改革和发展势头也都非常好。可以说中国骄傲的本钱已经不多了。中国除非通过加快改革形成新的国民认同和国际认同,否则权力合法性资源会在今后几年内迅速流失。

  所以,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的情况看,都绝不能说中国改革已经到了尽头。关键是怎么改的问题,最重要的则是要重建改革的动力机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改革 相关网页约17,127,901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