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顾雏军失去人身自由 > 正文
 

顾雏军们被捕与产权改革成本的反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 10:57 中国经营报

  作者:叶秉喜

  几年来,从德隆系唐万新到健力宝前董事长张海,还有今天的格林柯尔的顾雏军,甚至还有一些浮在“水下”——未来即将上演的“格林柯尔”们的故事,以及还有大量民营企业侵吞国资的案例。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产权改革的制度安排和程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仔细观察这些“为了进步而倒退”的企业们,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这些企业当初的产权转让,都是在当地政府的极力撮合或者说是主导下完成的。正是因为这种“极力撮合”和“主导”导致了这些企业的产权改革缺乏相应的透明度,缺乏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程序,缺乏对收购者科学的考量,最终才导致了大量的“肯定之后的再否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作为国资或公有资产的监护者,地方政府缺乏对企业微观运作的把握,缺乏对收购者的辨别能力。有一些“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会计师”合谋“张海们”、“顾雏军们”进行瓜分“国资”、“违规操作”、“侵吞上市公司资产”。甚至还会有一些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为这些“侵吞上市公司资产”和“违规收购”提供便利和辩护。

  张海们、顾雏军们的教训是惨痛的。扼腕之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如何来进行我们的产权改革的制度安排和程序安排,如何更好的引进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如何来提高企业自主经营的能力。真正使我们大量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中做到“靓女嫁好”,帮它们找个“好婆家”。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到了必须考虑如何来减少政府的决策失误,如何降低改革成本的时候了。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反思:第一,在国企的产权改革和股权转让过程中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比如公开竞价等。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股权转让的方式,谁出的价钱高,谁给的条件好,谁的进入更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就引进谁,而不是地方政府的某些领导脑门一拍,说转让就转让。顾氏收购美菱的案例就是一个教训,当时合肥市的有关领导去格林柯尔的参观考察了一下,觉得不错,最终促使了格林柯尔的入主,而当时也有其他厂家出价更高,实力更强。第二,我们要从“扔烂摊子”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对股东负责的态度来认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第三,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本质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国退民进似乎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流,国有企业改革的幅度和数量似乎成为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要区别对待,防止“一改就灵”的思维方式,适合改革的就改,不适合的或者说条件不成熟就不能盲目的去转让股权。最后,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收购过程中,应客观评价目前民营企业的实力和素质。把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给那些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转让给那些真正具备资金实力的民营企业,防止部分民营企业“空手套白狼”。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顾雏军 相关网页约216,099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