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不动前提下的松紧趋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03:19 中国经济时报 | |||||||||
下半年宏观经济专家谈(上) 本报记者 李成刚 见习记者 王栗涛 虽然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日前表示,下半年将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货币政策也仍将延续稳健走势,取向“不变”,但对发改委的宏观调控“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在“不动”的前提下相对“趋松”和“趋紧”。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参加2005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的部分专家。 宏观调控“不动从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认为,下半年或者近期的宏观调控方向,应围绕国民经济的当前稳定和中长期的较快发展目标,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总量调控稳中略松,加大结构调控力度。 谢伏瞻说,在调控的方向上,要稳定现行政策,既不加大调控的力度,也不放松调控。有的需要松有的需要紧。在调控的目标上,一是要关注中期增长目标和发展的持续性及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努力扩大国内的需求,逐步降低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三是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消除结构的扭曲。四是深化改革,消除经济增长的体制性和结构性障碍。 “国务院已经确定了调控的方针,指出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的收入刺激合理的消费,推进结构调整等一些政策措施以外,深化改革是今年的主基调”,谢伏瞻说:“从宏观政策的角度讲,主要是抓好信贷政策、房地产业调控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这三方面调控不出大问题,当前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宏观调控“不动从紧” “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还是过高,从长远来看还不是很健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卓元认为,从上半年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速来看,GDP增长9.5%的数字值得商榷。因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上半年进出口带动GDP的增长是3.6个百分点,如果抛开顺差396亿美元的因素,就意味着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是6%。而25%多的投资增速和13%的消费增速,怎么才带动了6%的GDP增速?因此,张卓元认为,9.5%的GDP增速值得怀疑,今年上半年经济的实际增速应该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此外,今年过热的行业主要不再是钢铁、水泥、氧化铝,而是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业和电力建设等。以电力建设为例,现在发电能力是4.4亿千瓦时,在建的是2.8亿千瓦时,准备建的是1.3亿千瓦时,正在建的和准备建的加起来达4.1亿千瓦时,“这个建设规模也太大了,弄不好过一段时间电力过剩的问题又会出现。”张卓元说。 基于这些分析,张卓元提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不能放松,不但双稳健政策要继续实施,而且有些方面还要稍微收紧。 为宏观调控减压 “宏观调控应给市场调节留下一点空间和时间,不要将宏观调控变成一个救火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不要赋予宏观调控过多的职能,不要让宏观调控不堪重负,要给宏观调控减压。 魏加宁提出,当前这种形势下,应该抓住紧绷的宏观调控环境稍微宽松的时机,以及物价稍微稳定的战术机遇期,推进机制建设和体制改革。一是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利率、土地、劳动力的市场化改革。二是充分利用当前宽货币紧信贷的形势,加强债券市场的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同时试行地方债。现在各级地方政府,为什么通过土地来融资,或者拖欠民工工资和工程款,形成大量隐性风险,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没有正规融资渠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债务市场,包括允许地方政府有条件地进行一些试点,这样可以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利用起来。三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统筹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变现在中央和地方做功互相抵消的状况。四是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 他认为,宏观调控不是万能钥匙,将环境保护、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的职能也纳入宏观调控名下,短期内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长期看反而会弱化宏观调控,使社会监管职能永远达不到目标。因此,至少现阶段政府的行政性调控应当采取更多市场化的手段。同时,还要增加市场化手段的灵活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