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学者眼中的上半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31日 14:21 经济观察报

   周春生 龚六堂 冯科

  编者按:

  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强弱互现、相互背离,虽然不足以引起人们惊恐,但是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还将发生什么?目前的形势是否足以支持宏观调控采取新的反向政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最近出炉的一份报告,对此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数量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质量隐忧。该报告由本报独家发表

  表面看来,上半年我国经济处于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态。但我们不能忽视,漂亮数据下的经济失衡问题。

  警惕局部经济失衡

  全国来看,经济增长是稳定的、持续的,但局部地看,我国经济增长的两个核心或引擎——珠三角与长三角,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下滑,整体均衡下存在局部的不均衡。

  2005年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274亿元,同比增长16.4%(6月份,6191亿元,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895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10亿元,同比增长13.2%(6月份,4935亿元,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快于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自2003年以来9%以上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出现理论界预测的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的持续增长态势。

  但是,在全国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的两个核心或引擎——珠三角与长三角,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减缓现象。

  2005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3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0.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977.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7.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0.8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上海统计信息网)

  2005年上半年广东全省完成生产总值8902.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85.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1.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增幅同比回落9.7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

  上海、广东两地的经济增速下滑,特别是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以其为中心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面临着经济增长极限的困境,隐藏在背后的是中国以资本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呈现出制约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须注重经济的增长质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产业政策上看,我国已开始注意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沿海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提出西部大开发,随后的振兴大东北以及目前提出要发展中部经济,这样的产业布局将有利于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基础条件的差异,东部沿海经济,特别是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要断言中西部、东北、环渤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中心为时尚早。

  我们要警惕全国经济高增长下的局部经济增长减速的失衡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各地区的经济良性增长,使我国经济能够维持较长时期的稳定、持续增长。

  防止通货膨胀出现

  表面看来,我国上半年的CPI水平控制在2.3%以内,通货膨胀率很低,但老百姓对整体通货膨胀的预期仍然很高,因为CPI的计算存在很多问题,这影响了我们对通货膨胀的真实判断。我们认为,仍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

  2005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低于去年同期3.6%的水平,继续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4.4%,居住价格上涨5.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4、5、6月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8%、1.8%和1.6%,环比分别下降0.3%、0.2%和0.8%。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6月份,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6月份,同比上涨9.0%),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CPI数据看,2.3%的增幅很难说会出现通货膨胀。但实际上,老百姓对整体通货膨胀的预期仍然很高。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经济增长“过热”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煤、电、油、运依然紧张,房地产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目前CPI的计算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用它来判断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并不一定可行。

  在我国现行的CPI计算中,食品价格的权重为34%,非食品价格权重22%,服务价格权重44%。房地产价格和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的权重很低,这不符合我国的居民消费正在向房地产、教育、医疗保健倾斜的趋势。因此,计算出来的CPI存在着被低估的可能性。

  此外,食品在CPI计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食品价格的变化对CPI的变化有很大的贡献度。

  2005年上半年,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此外,当前中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库存与消费比在30%以上(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8%的安全水平),为了保证粮食的季节循环,国库粮大量粜出,增加了粮食的供应量,粮食价格趋于下降。粮食价格的下降是上半年CPI增幅趋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粮食并不会一直保持充足的供给,而且国家采取的粮食保护收购政策又对粮食价格形成支撑,其下跌空间有限,因此,以粮价下跌引起的CPI增幅趋缓是难以为继的,CPI仍有可能随时反弹。

  2005年上半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虽然趋缓,但仍然处于高位,由于存在时滞和传导机制问题,目前仍未反映在CPI上,当其传导到消费产品时可能推动CPI的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电价和油价是管制的,市场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发电厂与炼油厂以检修等名义拒绝生产或降低产量,这种是人为的价格管制压制CPI上涨。

  综上所述,我国仍存在着很多因素促使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目前的CPI指标并不能如实的反映消费价格水平,我们应该警惕CPI较低时的通货膨胀预期。

  知识劳动力失业率上升

  从今年就业形势来看,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充分就业。城乡真实的失业率应当在两位数以上,更为严重的是,有知识劳动力的失业比率在上升,不少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就业问题的结构性转变反映我国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阶段,企业对技术、管理提升的需求仍然不大。

  200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00万人)的66%;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52%;其中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66%。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34万人,登记失业率4.2%,基本与去年底持平。(来源: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虽然2005年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主要指标完成过半,然而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的增长却一直维持很低的水平,GDP上升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在减少,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充分就业。

  近年来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不断下降,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只维持在0.1个百分点左右,宏观调控在达到维持较高经济增长的目标时,却远不能完成充分就业的任务。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是登记失业率,没有“登记”的,都没有统计在内。如果按55%劳动参与率推算城镇失业率,目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应在两位数以上。(参看:周天勇,中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是多少,《财贸经济》2003年第11期)

  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表现在农民工、技术工人的“短缺”和青年就业问题突出三个方面。农民工短缺,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技术工人短缺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与供给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与供给比。青年就业问题是就业市场面临的新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知识劳动力的失业比率在上升,大学生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每年约有400万大学生毕业,但市场只提供不到150万的文职就业机会,不少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据有关调查,2004年9月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于70%。

  就业问题的结构性转变反映我国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阶段,对技术、管理的需求仍然不大。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依托的资本投资驱动型,其发展的后劲已在部分地区显示出不足。加大企业技术投入、进行企业创新管理,提升产业层次,有利于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就业,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国际收支失衡

  我国的国际收支是失衡的。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伤害很大,同时也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性。

  2005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外贸顺差的急剧扩大。上半年,我国出口3423.4亿美元,增速32.7%,增幅与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进口3026.9亿美元,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进口1310亿美元,仅增长7%;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贸易逆差为68.2亿美元。

  2001-2004年各年,外汇储备分别增加了466亿、742亿、1168亿(不含向中行、建行注资额)和2067亿美元,大致是按1.5倍的级数增长(基本符合倍数投资法则)。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今年全年外汇储备新增额不会低于去年2000亿美元的规模。

  当前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加大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从经济总量和结构上都制约着国家宏观调控。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伤害很大,一方面我国资源短缺,大部分原材料依靠进口,如铁矿石、原油、贵金属等,维持人民币被低估的水平虽然有利于出口,但另一方面却增加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出口越多,增加值越少,企业赢利能力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恶化趋势。如果不解决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努力就有可能大打折扣。

  同时,当前国际收支失衡还反映出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性。去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达到687亿美元,占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为历史最高水平。今年,随着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预计经常项目顺差占比会进一步提高。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经常项目差额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正如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反映了美国高消费、低储蓄问题一样,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却反映了国内低消费、高储蓄的问题。我国出现低消费、高储蓄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如改革不确定性引起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国内产品供应结构失衡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等等。但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国内储蓄不能有效转换为投资。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当前国内股市长期低迷,导致股市的融资功能退化。

  企业三角债问题重现

  我国商品供求失衡严重,2005年上半年,我国主要商品中供大于求的比重占到73.3%,企业存货上升24.3%,企业效益不佳,企业三角债问题重新凸现。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将加大我国的经济波动。

  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供求失衡是导致经济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上半年,我国主要商品中供大于求的比重占到73.3%,只有26.8%的商品是供求平衡,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需求的缺口导致企业的存货越来越高,2005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存货上升24.3%,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企业三角债问题重新凸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075亿元,同比增长5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543亿元,增长8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24186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449亿元,增长2.1%。

  企业不景气会减少企业员工的经济收入,由此导致的消费能力不高,需求不旺,又会加大需求的缺口,进而供大于求的比例不断扩大,供求失衡严重将出现大范围的经济波动。

  金融改革增加不确定性

  信贷出现紧缩、银行存贷差增加、不良资产余额上升、人民币升值、汇率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国金融市场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激进式股权分置改革和渐进式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加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2005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4.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

  近年来我国的信贷增长和货币供应量都呈现出增长下滑趋势,在银行存款不断的增加时,信贷紧缩使得银行存贷差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同时,银行的资产不良率居高不下。

  根据社科院《2005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数据,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应该看到,2003年底,中国政府为了加速银行业的改造,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总额为450亿美元的资本后,又在2004年从这两家银行中剥离了2700亿元的不良资产。另外,交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也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如果剔除这些“剥离”等不可比因素的影响,2004年不良贷款余额不是下降了,反而是上升了810亿元以上。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长率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实体经济变动的风向标。首先,商品、劳务和金融交易的活跃程度直接反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活跃程度。因此,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尤其是作为交易结算工具的 M1的增长率的下降,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已呈疲弱之势。其次,信贷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固然有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本充足性管制的影响,但企业家悲观情绪的滋生也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借款意愿。在一个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融资渠道的经济体系下,意味着投资活力的下降。实际上,自2004年初以来,人们在讨论经济过热的时候,企业部门的存货增长率就在稳步攀升。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当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加大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国外投资性资本将继续加快流入中国,中国同时面临着投机资本的压力和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而人民币的升值会有助于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但不一定会减弱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反而可能增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为了缓解外界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压力,中国下半年可能会继续对人民币汇率作调整,估计最高幅度不会超过6%-7%。

  (周春生、龚六堂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冯科为该学院博士后,洪振挺、耿涛对本文亦有贡献,有删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经济走势 相关网页约4,329,467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